我的过年记忆——蒸年糕

我的过年记忆
江南地区色彩斑斓的稻文化中,最具特色的无疑是糕团文化 。它与源远流长的吴地食俗水乳交融,互为因果,并渗透于四时八节的每个细胞之中,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节令风俗 。
无锡人办事离不开各种糕团:老人祝寿用寿团、寿糕;搬新家祝贺乔迁用松糕;女孩子出嫁用“五子登科”铺床饼;小孩子满月和周岁生日有剃头团子和周岁团子 。可以说,糕团贯穿了无锡人一生所有的重要时刻 , 我们对糕团有着永不消退的热情 。
老话说:吃了年糕年年高 。无锡人欢度春节时,农家都会做蒸年糕 。记忆里,蒸年糕可是件大事,提前好几天就要开始准备了:淘洗糯米、浸泡、晾干、磨成粉;柴禾劈好,蒸糕的长条桌洗净 。待锅里的水烧开后,盛出一大盆用来化糖水 , 糖水分红糖水和白糖水,白糖水里可以放桂花,做桂花白糖糕,红糖则是用乌糖做红糖糕 。糖水倒入米粉中搅伴均匀 , 蒸笼里垫上干净的纱布 , 米粉一层一层撒入蒸笼,上盖,灶膛里同时搁上几块大柴禾,火头烧得旺旺的,蒸笼弥漫出腾腾热气,糯米粉的香味也溢了一屋子 。蒸熟倒出来后,老人先抓几把顺风糕(也叫涨粉)给孩子吃,讨一个吃了长更高的好彩头 。
接下来是最重要的环节——揉糕,揉糕不但是技术活,还是体力活 。米粉热的时候又软又韧,凉下来就会变硬,所以必须趁热揉 。刚出笼的粉是极烫的,揉糕的人在手上绑上纱布,把几十上百斤的粉从各个方位和、揉、摁 。手烫的吃不消了,就沾沾旁边盆里的冷水,继续重复和、揉、摁的动作 , 直至粉变得柔韧光滑,再拉成长条型 , 用线切出一条条糕,最后用筷子沾洋红在糕上点上一点红印 。这样便大功告成了!

我的过年记忆——蒸年糕

文章插图
小时候,每次年前蒸糕,母亲化红糖水,外婆烧火,外公揉糕 , 我和小伙伴们伸长了脖子等着吃涨粉,那热气腾腾的氛围既是年味,又是全家团圆的幸福画面 。
【我的过年记忆——蒸年糕】随着城市化的推进 , 生活的小康,费时费力的手工蒸年糕已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现在什么时候想吃年糕都可以随手买到,不再是春节限定 。蒸年糕已经成了一段温暖而鲜活的记忆,成为了过年传统习俗的一个剪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