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染厂好做吗 印染厂是做什么的( 三 )


一些负有就业和税收责任的镇街干部,在落实集聚动员任务时,也存在口气坚决而态度暧昧的情形 。
果然,第一批集聚虽小有收获,却并不乐观 。3个月后,他们又启动了第二批,两批一共签约不过40家企业 。第三批集聚攻坚时,仍有100多家印染企业在观望中 。
产业集聚对原有配套企业而言,无异于釜底抽薪 。装机容量3.9万千瓦的上游的热电厂——绍兴其其热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其其热电),高峰时年销售额两亿多,供热收入占了大头 。
其其热电总经理叶利其坦言,供热失去下游印染厂的出口,按照要求电厂也不能发电,而滨海已有配套热电厂,我们又跟不过去 。
热电厂关停后,当地政府根据装机容量和煤价,补偿3年利润 。叶利其说,热电厂属于特殊厂房,只能拆除,无法改做他用,其处理和补偿方案还有待进一步明确 。
政府的角色:“走”有路,“投”也有路
“我们特别担心,先来的企业活不好,后面就更不敢来了 。”干了五年半集聚办主任的赵金良,苦辣酸甜尝了个遍,“上有集聚指标,下有企业诉求,夹在中间压力非常大,搞不好会被人戳脊梁骨的” 。
为了减少企业后顾之忧,他们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 。如鼓励印染企业加大设备更新改造,对技改给予一次性补贴15%,高于普通行业15倍 。
同时,禁止没有排污指标权的企业生产,支持由政府核定的排污指标入市交易,也可抵押贷款 。
坊间传言,当年有的企业玩“猫腻”,重复回注排放污水虚增排污量 。一些受访企业老板不以为然,反问造假哪有这么容易 。
“排污指标开始几百元一吨,没多久就涨到几万块钱 。”李传海回忆道 。
柯桥还给集聚企业两年过渡期,老厂不关、新厂照开,排污量不超标即可 。过渡期结束,老厂土地可“退二进三”,由工业用地转为商业开发 。
还有受访企业老板向采访人员反映,第二、三批企业老厂房的处置政策,目前执行还不到位,耽误企业退出和转型 。
李传海等人认为,老厂转商业开发和排污指标可交易抵押,是解决企业后顾之忧最核心的两条政策,为不愿或无力集聚的企业留了退路 。
在让企业“走投有路”的同时,环保的“紧箍咒”也越念越紧 。第二批排污量门槛翻番到4000吨,按60亩标准供地;第三批排污量门槛拉升至1万吨,按80亩标准供地,并明确要求除滨海工业区外,其他地方原则上不再保留印染企业 。
时过境迁,当人们意识到“这回政府是来真的”时,集聚条件也已今非昔比了 。“第一批土地价格每亩才2万元,如今已经涨了10倍 。厂房每平方米的建设成本,也从800元升至2000多元 。”有人不无懊悔地说 。
“对小企业来说,这样不大公平 。”一位受访印染企业负责人吐槽,“我们都是合法企业,区别不过大小而已,生存还是淘汰,最好由市场来决定 。”
再三权衡的赵国平,最终选择与另外一家印染企业合并,总算凑够一万吨污水排放量,赶上第三批集聚的“末班车” 。
2018年5月,总投资7亿元的禾盛印染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投产 。赵国平与合并企业老总一道,定期出任公司轮值董事长 。
感慨之余,赵国平并不回避老厂土地升值的话题 。两相比较,他感觉并未吃亏,毕竟有老厂土地在手,将来转型发展也有本钱 。
”如果让我重新选择,照样还会纠结的!”他回答道 。
随着园区准入门槛持续提升,企业合并力度不断加大 。第一批21家集聚企业,股东来自23家企业;第二批19家涉及28家企业;第三批17家涉及63家企业 。加上2002年入驻的52家,目前柯桥共有印染企业109家 。
恒惠自有1000吨排污指标,也考虑过“组团”合并,花费大半年时间也没谈拢 。后来,他们把印染车间搬至上虞区一处化工园内,与滨海工业区仅一江之隔,相比搬迁的费用略低一些 。
也有一些企业选择退出,将排污指标转卖 。
2016年,原绍兴华纺染整有限公司负责人何云来,刚以每吨1.8万元价格卖掉600吨排污指标,价格就涨到了2.4万元 。后来,他儿子和小舅子又想干印染,只得合伙从别处买排污指标了 。
“现在有钱也买不着!”退休在家的何云来对采访人员说,“己经停产的老厂房,每年租金也从40万元涨到100多万元了 。”
16岁就在市场卖布的傅双利,从内销做到外贸,2008年出口额达3500万美元 。他通过购买原绍兴迎丰纺织有限公司的排污指标,2011年终于入局印染,补全了卖布、织布和染布整条纺织供应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