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理解 爱人者人恒爱之的下一句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理解 爱人者人恒爱之的下一句

文章插图
爱人者人恒爱之的下一句1敬人者人恒敬之 。解读:君子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内心所怀的念头不同 。君子内心所怀的是仁,是礼 。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的人尊敬别人 。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会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会尊敬他 。
互敬互爱,相处之道,人与人相处,想要和谐,必须要相互之间的奉献,爱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爱,尊敬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这些都是相互的,所谓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
仁者和有礼者,实际上是两个不同层次的人,仁者更高一层,能以博大胸襟去爱人,但是有礼者做不到这些,退而求其次,以求对人的尊敬 。
孔子觉得,在春秋战国时期,希望要求人们去爱人,做个仁者,但也看到这个理想的实现太过困难,于是退一步要求人们起码能做到有礼,能尊重别人 。
国学︳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2爱心的种子
乔忠延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 。
——《孟子·离娄》
那一天是不是阳光和煦、春风轻抚已无法考证了 。不过若从孟子的文章看,他的心情一定很好,好得犹如阳光和煦、春风轻抚 。他的文章结集在《孟子·离娄》里,原句是:“仁者爱人 。”仁者是慈祥的人,是善良的人,是爱人的人 。这语句真如阳光,真如春风,穿越时空,不觉已是数千年,仍然萦绕着可心的暖意 。
孟子为何会写下仁者爱人的句子?我固执的认为是先祖炎帝感动了他,点化了他,使他的大脑闪烁出灵感的火花,使他的笔下荡漾出温馨的春光 。是的,在我看来,炎帝就是那个最早的仁者,最早的爱人的人 。他不是爱一个人,而是爱普天下的人 。那时候,吃饱肚子是祖祖辈辈发愁的事情,捕捉到猎物,饱餐一顿;捕捉不到,就只有挨饿 。很显然,人们还徘徊在狩猎时代 。
将世人带进农耕时代的就是炎帝,他突发奇想要吃树梢的果实和地上的杂草,采摘要比追逐打猎省事得多 。可是,先人早有吩咐,千万不敢去吃,吃错了会断送性命 。敢情有人吃过,中毒而亡,吓坏了后人 。从后来的做派推断,炎帝一定在想,总不至于哪一种草木都有毒吧?只要有一种没毒,就能吃啊!缘此,他才冒着生命危险尝百草 。他成功了,为世人遴选出无毒的草木,开启了最早的农耕 。因而,世人把他尊为神农氏 。
神农氏尝百草还真不是一帆风顺,有一次他咬住一棵草咀嚼,顿觉苦涩无比,肠胃发疼 。赶紧啃食灵芝,刚吞下几口便失去知觉 。好久好久不省人事,他能苏醒多亏灵芝解毒 。他把那有毒的草叫做断肠草 。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理解 爱人者人恒爱之的下一句】 死去活来,活来死去,九死一生,百折不挠,炎帝终于确定了五谷,为世人开辟了新的食物领域,人类进入了农耕文明时期 。说通俗点是,不用费力追逐野兽,也有东西可吃 。倘若要问,炎帝为何会冒那么大风险去尝百草?回答该用孟子笔下的那句话:“仁者爱人” 。爱人,就想要大家都过好日子;爱人,就敢冒风险为大家探索新食物 。
我觉得孟子对此事同样感动,所以他继续挥笔写下了:“爱人者,人恒爱之 。”
炎帝、神农氏这称号,都是世人“恒爱之”的感慨 。他尝百草时属于部族和部落联盟阶段,不会有帝这个名称,叫做头领、大王也不错了 。帝,是由花蒂引申来的,演变出的意思是主宰万事万物的神 。人们把他尊为神,尊为神农氏,当然就是“恒爱之” 。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发现五谷种子的炎帝就是一粒仁爱的种子,他的种子撒在哪里,哪里就温煦如春 。
来源:*初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