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斋戒铜人始于明太祖朱元璋
铸铜人以示警
祭天作为乞求神灵赐福攘灾的一种仪式,曾是古代先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已有祭天活动,据《尚书·尧典》记载,帝尧时期“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 。”从考古资料看,如今已发现的新石器时期祭祀遗址已有30多处 。
网络配图
祭天仪式中设置斋戒铜人,最早始于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在元末的战乱中审时度势,荡平群雄,逐元顺帝于漠北,建立了大明王朝 。他认为自己能取得这样的丰功伟绩一定有上天的眷顾,所以每年都要举行隆重的祭天大典,表达对上天的感激 。为了使这种感激表达得更加虔诚,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命大学士朱升撰斋戒文:“戒者,禁止其外 。斋者,整齐其内 。沐浴更衣,出宿外舍,不饮酒,不茹荤,不问疾,不吊丧,不听乐,不理刑名,此则戒也 。专一其心,严畏谨慎,苟有所思,即思所祭之神,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精白一诚,无须臾间,此则斋也 。”朱元璋还规定:“临祭,斋戒三日,务致精专 。”他觉得惟有这样“庶可格神明”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谕“人心操舍无常,必有所警,而后无所放”,令礼部铸铜人以示警 。铜人高一尺五寸,手执牙简,如大祀简上书“致斋三日”、中祀则书“致斋二日” 。祀前三日,由太常寺进置于斋所 。此后,祭天不仅成为明清两朝的一种制度,皇帝斋戒请出“铜人以示警”也成了必不可少的惯例 。
魏徵被唐太宗李世民视为一面镜子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祈年殿西配殿的祭天礼仪展览包括祭天历史以及明清两代皇帝的祭天礼仪、祭祀年表、祭天仪程等,斋戒铜人出现在“祭天仪程”部分,立在“看牲视牲”和“恭进铜人”前面的展柜中 。展板上关于斋戒铜人的介绍文字是这样写的:“大祀前,礼部官要在皇帝斋戒处安设手执斋戒牌的铜人提醒皇帝斋戒 。传说铜人为唐代著名谏臣魏征 。”
魏徵(580年-643年),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以直谏敢言著称,辅佐唐太宗李世民长达17年,进谏数百次,且多为唐太宗采纳 。《旧唐书·魏徵传》记载,唐太宗曾多次感慨:“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段流传至今的“镜子”名言中所说的“以人为镜”的人正是魏徵 。在魏徵写给唐太宗的奏疏中,最有名的当属《谏太宗十思疏》,奏疏写于贞观十一年(637年),随着经济的发展,百姓生活越来越富足,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 。魏徵对此极为忧虑,于是“频上四疏,以陈得失” 。
网络配图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病重,唐太宗到魏徵家中探望时流着泪问魏徵有什么要求,魏徵强支病体说:“我不愁别的小事,只担心国家的兴亡 。”第二天,魏徵便溘然长逝,享年63岁 。唐太宗悲痛万分,罢朝五天致哀,命以一品官礼葬,还把魏徵像画于凌烟阁上,经常前往吊唁赋诗,以示缅怀 。唐太宗还在魏徵像前感叹道:“今天魏徵去世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啊!”对此,著名画家阎立本还绘有一幅《魏徵进谏图》 。
刚炳为明成祖时期司礼监太监
赐葬八宝山 建护国褒忠祠
刚炳(约1348年-1403年),明洪武年间,他随侍太祖征战四方,甚得明太祖朱元璋的赏识 。1370年朱棣受封燕王,他又随朱棣驻守北京 。在刚炳的建议下,燕王招揽了姚广孝等著名辅臣 。燕王起兵“靖难”时,刚炳随侍燕王左右,屡立军功,深得永乐皇上信任,常被永乐皇帝唤入内宫,并亲切地呼其为“刚铁” 。由于常常出入于紫禁城,为防止奸臣进谗陷害,刚炳于是自己净身避嫌 。
- 大清朝为何三代皇帝无后历史真相?
- 明朝皇帝朱祁钰为何没有葬入明十三陵
- 西燕一代传奇皇帝慕容冲:从男宠到帝王
- 历史上最牛的保存实力后发制人的皇帝,装疯卖傻几十年与之前判若两人!
- 北齐官员陪皇帝玩了一天竟然热死了60个!
- 皇帝有三千佳丽为何还是会被同性吸引
- 后宫最多的皇帝 历史上哪个皇帝的妃子最多
- 趣闻:看风流皇帝宋徽宗如何书写经典
- 揭秘:明朝皇帝都有哪些奇葩的爱号?
- 皇帝选妃一定要处女其实二婚也很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