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大家常用的名字,20世纪60年代中国各方面状况( 六 )


住宅: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居民住宅建设,建成了大批的居民楼,但是由于受国际国内政治大环境的影响,主要精力用于建设和国防方面,居民住宅建设的资金很紧张,再加上以前的基础太差,和人口的迅速增长 。改革开放前,中国人居住的条件普遍较差 。1978年全国城市居民人均住宅净面积3.7平方米 。大约有40%以上的人住在解放前建的住宅里面 。天津、上海、北京、武汉、南京等老城市,有大面积平房区 。50%-70%的城市居民住在低矮的破旧的平房之中,不少居民祖孙三代居住在十几平米的平房里 。五十至七十年代人民政府兴建了一批居民宿舍楼和工人新村,这些楼房多为三至六层的简易楼房,这些住宅楼解决了改善了人民群众的居住问题 。住筒子楼、伙单是不会不少市民那是所经历的 。七十年代起,七层以上的高层楼房和综合配套的大型居民区出现,如北京的前三门居住区 。1976年唐山地震后,城市建筑的抗震性能提到相当的高度 。居民楼的抗震性和质量有了鲜明的提高 。改革开放前城市居民的住宅依靠单位分配,住房供给极为紧张,分房得按照规定排队,够条件也得往往等相当长的时间 。1978年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约8平方米 。大多数农民住平房,砖瓦房不多 。北方和北方50%以上的农民家庭住的是土坯房、石头房 。西北地区大量农民住窑洞 。蒙古新疆西藏的牧民住帐篷,东北林区木屋较常见 。南方民族地区竹楼、土楼、木屋比较多,南方农村不少农民住在祖先留下来的传统民居里 。但大城市周边新建的的农村砖瓦房较多 。
交通出行:
新中国成立后,交通建设迅速发展 。到1978年我国约有5万公里铁路和94万公里公路 。除西藏外,全国通铁路 。除西藏墨脱外全国各县通公路 。改革开放前民航建立了国际国内航空网 。1969年北京有了地铁,1974年我国有了长距离的管道运输 。新中国前三十年我国有了立体化的交通运输体系 。中国有了自己生产的汽车、载重汽车、电气化铁路、电力机车、大型喷气式客机(运十) 。城市道路建设不断加强 。柏油路取代了泥土路 。公共交通迅速发展,但是赶不上社会经济发展速度,那时坐车难,公共汽车比较拥挤 。道路上,没有私家车,出租车数量极少,坐出租车要凭介绍信提前预约 。那时小汽车很少,北京吉普在大街上奔驰 。大街上还能市场看到马车 。人们代步的工具是自行车 。一到下班自行车如海洋一样,十分壮观 。人们出远途一般乘坐火车,改革开放前我国大约三分之一的机车是蒸汽机车,客车是国产电力机车或者柴油车 。当时从天津到北京坐快车是一个半小时到两小时 。民航归空军管理,只有够级别的干部才可以坐飞机 。从祖国的边远山寨到北京一般需要好几天时间 。那时中国没有高速公路,公路客运长途客车也比较少 。农村居民出门仍靠步行、乘畜力车 。七十年代拖拉机增多 。也成为农民代步的工具 。78年中国的电话普及率是0.4%,那时只有单位才有电话,用的是数字码盘拨号电话,特别重要的事情才接打电话 。中国人大事靠电报、日常写信联系 。1978年全国电子计算机才6000台,没有互联网,更没有手机 。
文化生活;
看电影、听收音机、下棋、打牌 。各个厂组织职工文体活动,如五一和国庆节的文艺演出,职工运动会、篮球赛足球赛等等 。青少年爱打乒乓球、踢足球 。
教育:
建立了许多中小学,中小学学杂费很低,学生课业负担轻,注重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和劳动教育 。学校文体活动开展得较好 。但是办学条件差,不少学校夏季没有电扇,冬天没有暖气,五六十人一个大教室,点炉子取暖 。现代化的教学仪器很少 。文革期间,教育质量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