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朱元璋的历史形象,为何正史往往将他塑造成仁义的明君?( 二 )


方孝孺的著作揭露了洪武朝的很多未载于正史的“黑幕” 。
伴随着对建文朝臣子的平反 , 尤其是明代初叶那种紧张的政治风气逐渐松弛 , 文人士大夫不但有了阅读《逊志斋集》一类黑材料的机会 , 还大量以之为依据 , 用来批评朱元璋时期专断暴戾的执政风格 。
特别是正统朝发生“土木堡之变”后 , 明朝政治日趋腐朽 , 国家实力逐渐衰微 。文人士大夫阶层受此影响 , 不再沉溺于对皇帝的个人崇拜 , 反而试图从前朝事例中寻找经验教训 。从很多当时留下的论述里可以看出 , 中明的文人士大夫表面上批判的是朱元璋 , 实际上是想用朱元璋的例子警示本朝皇帝 。
自明英宗以来 , 明朝皇帝昏招迭出 , 致使文人士大夫不得不反思过去一味给皇帝“捧臭脚”的政治风气 。
当然 , 这些关于朱元璋的“黑材料”也并非全无问题 。特别是有关洪武文字狱的记载 , 存在明显的夸大 , 甚至互相矛盾 。后世有关洪武文字狱的大部分故事来自于《朝野异闻录》和《闲中今古录》一类的野史 。现代明史专家经过对大量不同史料的分析 , 除了发现洪武文字狱确有其事外 , 也从这类野史中发现了不少杜撰的故事 。
而且越到这段“平反浪潮”的后期 , 对朱元璋的杜撰式“抹黑”越严重 。尤其是在中晚明 , 出现了肆意篡改书籍的风气 , 导致文人有意在原有史料的基础上添油加醋 , 把朱元璋丑化为一个粗俗的流氓 。相比前期的客观还原真相 , 后期的朱元璋形象已经变得惨不忍睹 。以至于著名明史专家陈学霖认为:“现存有关明初文字狱史料不宜轻信 。”
讽刺的是 , 到了十六、十七世纪 , 随着明朝北部边疆的战局日益吃紧 , 特别是明亡以后抗清形势的需要 , 文人士大夫对朱元璋的评价再次发生了一百八十度转变 , 成了一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英明形象 。这也使得明代朱元璋的形象 , 在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有趣的历史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