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是一个孔子做向导,由其弟子不断发展,影响了中国将近两千五百年思想的完整体系 。到了今天,儒文化已经深入几乎每个中国人的骨髓,成为一种民族印记 。
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关于人性的认识,儒家的两位重要思想家却给出了完全相反的答案,并且能自圆其说,今天就来仔细剖析一下人生到底是善是恶?
两位思想家分别是:荀子、孟子 。
这两个答案分别是:人性本恶和人性本善 。
以前目光狭隘,觉得善恶是对立的,就像一个硬币的正反只能有一个面,但经过世事变迁,我渐渐明白,其实孟子和荀子的言论都是正确的,只是我们没理解罢了 。
文章插图
首先来说荀子的人性本恶:
荀子在《荀子·性恶》一篇中从人的天生着 手解释人性,他谈到因为人的声色犬马是天生的,欲望是人本来就存在的东西,若是没有法度和道德的制约,人类必然陷入混乱之中 。
其中,他用弯曲的木头需要用烤和固定才能打直,用钝器经过磨砺才会锋利来比喻人,说我们本来就有拥有无限的贪念,所以需要后天的矫正才能知廉耻、懂礼仪 。
荀子注重天性的天字,这个天字代表了自有,出生就固定的东西,比如说听力视力,这些是学不来的,而统治阶级为了不让人做恶,所以有了教化的概念,从而让人们懂得敬畏,知道区分财产,明白公私概念 。
我们从荀子的分析中可以看到,荀子是将人获取物品的本能当做作恶的欲望根源,这其中涉及到一个度的问题,有度获取则是善,无度掠夺则是恶,人天生无度,所以需要教育和法律作为紧箍咒限制人 。
荀子关于欲望的度的问题,与圣雄甘地说过的一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地球上提供给我们的物质财富足以满足每个人的需求,但不足以满足每个人的贪欲 。
既然从人的客观角度分析,那么欲望的无穷性从何而来?
根据达尔文进化论的简要概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
这里的“适”字其实就是人类欲望无穷的根源 。
“适”的解释并不是适度,而是适合,把时间推移到远古时代,人类族群要想活下来,就要有充足的食物,因为当时食物匮乏,所以为了生存,整个人类族群观念里更多的是饥饿,并没有“食物够了,不用收集”的观念 。
其实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荀子将人性本恶推移到欲望的无穷,其实是将人剖析回本身具有的动物性,因为人尽管是高级动物,但根本上还是逃脱不了以生存为第一要义的动物性 。
动物性的欲望无限制这一点,可以在尤瓦尔·赫拉利的著作《人类简史》一书中得到佐证,书中提到,现代人除了个别养生外,之所以很热爱例如炸鸡,烧烤等高热量食物,其实是因为在石器时代,人们对于热量的渴求,一旦看到成熟的苹果,就要赶紧吃,不然就会被后来人吃掉 。
因为害怕食物的消失,所以哪怕自己很饱了,还是要赶紧吃掉 。
这里的吃就体现出无度的欲望性,但又何尝不是活下来的生存性?
综上所述,荀子性恶论的立足点是人的动物性,是从最根本的“天生”说起,讲究一个物质性,那么孟子的说法立足点又是什么?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孟子
孟子阐述人性本善时,把人性比作水,无论哪里的水都是往低处流,类比出无论哪里的人都是向善的,所以人性本善,并且他还解释了为什么人会作恶,类比水经过特意的压迫会倒流,得出人在特定形势下也会做坏事,是形势使然 。
这里可以看到,孟子着重将人性的善归为一个方向,把人的作恶提炼为一种形势所迫 。
这有点神似于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过的一句话:“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所以,要想分析孟子的性善论,就要从水的特性上入手 。
我们知道一片土地没了水,时间一长就会变成沙漠,变成沙漠后,即使是有大雨滋润,地面也会因为留不住水而恢复成沙漠;
反观一片早早经过雨水滋润的大地,长时间的雨水聚积成水湖,地面会苍翠一片,突然长时间没有雨水,湖水水位会下降,森林的树子会减缓生长,但尽管如此,仍能够抗住沙漠中同等长的一段时间而保持山清水秀 。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总结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荀子人性本恶原话】只是雨水的先后顺序,结果却是一个是森林,一个是沙漠,为什么?
因为水不只是代表物质,更是一种能量,水滋润大地,大地变强,反哺水汽蒸发,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山更绿,水也更能留得住 。
- 铸铁锅是生铁锅吗 铸铁锅是生铁还是熟铁
- 抖音拉黑解除后还是互相关注吗 抖音拉黑解除后找不到对方了
- 果冻橙上火还是降火 果冻橙一天吃几个合适
- 新鲜山药是凉性还是热性 山药是凉性还是热性
- 政府雇员面试是什么内容 政府雇员面试是单位还是第三方
- 骨头汤里白色的是脂肪还是蛋白质 骨头汤里白色的主要是什么
- 山药带皮吃好还是不带皮吃好 白皮山药和红皮山药哪个好
- 车厘子补血效果好吗 车厘子补血还是樱桃补血
- 红薯煮多久能煮熟 红薯煮着吃还是蒸着吃好吃
- 冬天炖鸽子汤放什么最营养 鸽子整个炖还是切开炖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