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问朱元璋:诸王不靖,孰御之,为什么朱元璋会沉默不语

朱元璋是历代帝王之中能力最强的几位皇帝之一 , 而朱允炆虽很仁弱也丢了江山 , 但其为人却甚为聪慧 。朱允炆在为皇太孙期间 , 就深深感受到诸藩王对自己的威胁 。而朱元璋却对自己的封藩政策颇为得意 , 据史载:..太祖(朱元璋)语太孙(朱允炆)曰:' 朕以御虏付诸王 , 可令边尘不动 , 贻汝以安' 。太孙曰:' 虏不靖 , 诸王御之;诸王不靖(不安分) , 孰御之?'太祖默然 , 良久曰:' 汝意如何?' 太孙曰:' 以德怀之 , 以礼制之 , 不可则削其地 , 又不可则变置其人 , 又其甚则举兵伐之' 。太祖曰:' 是也 , 无以易此矣' 。
朱元璋分封诸王 , 其初衷是加强边防、拱卫朝廷 。但是其封藩过重 , 尤其是镇守边塞的藩王 , 握有重兵 , 权力更大 。比如宁王朱权 , 有甲兵八万 , 战车六千 , 所属朵颜三卫骑兵皆骁勇善战 。而且这些塞王在战时有节制诸将的权力 , 就连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等这些大将 , 出塞作战时都受到藩王们的节制 。
朱元璋在世时 , 这些藩王可以起到巩固边防(可令边尘不动)的作用 。而一旦朱元璋去世之后 , 这些藩王图谋不轨 , 将会成为朝廷最大的威胁 。从朱允炆诘问朱元璋 , 诸王不靖 , 孰御之?而朱元璋默然良久 , 并反问朱允炆 , 汝意如何?来看 , 显然朱元璋并没有妥善处理藩王们造反的良策 。而朱允炆应答朱元璋的“以德怀之 , 以礼制之 , ....又其甚则举兵伐之”的策略 , 显然也绝非良策 。面对至上皇权的诱惑 , “德”与“礼”的束缚就如同蛛网般纤细无力 , 朱允炆自己都不会信 , 转过身就与黄子澄等人商议削藩的策略 。
朱允炆之所以如此诘问与应答 , 不过是想提醒一下朱元璋 , 您的那些儿子们已经威胁到您孙子将来皇位稳固了 , 您也该处理一下了 。但经过朱允炆的试探 , 朱允炆已然明白朱元璋是不会对封藩政策进行调整与改变了 , 故而 , 才说了一些宽慰其心的话 。
那么 , 以朱元璋的英明神武 , 不会不明白封藩过重对朝廷的危害 , 却为何始终不对封藩政策进行调整呢?其实 , 在朱元璋封藩之初 , 就有一些有识之臣指出封藩的弊端 。洪武九年 , 叶伯巨便上书道:...今裂土分封 , 使诸王各有分地 , 盖惩宋、元孤立 , 宗室不竞之弊 。而秦、晋、燕、齐、梁、楚、吴、蜀诸国 , 无不连邑数十 。城郭宫室亚于天子之都 , 优之以甲兵卫士之盛 。臣恐数世之后 , 尾大不掉 , 然后削其地而夺之权 , 则必生觖望 。甚者缘间而起 , 防之无及矣 。
【朱允炆问朱元璋:诸王不靖,孰御之,为什么朱元璋会沉默不语】而朱元璋看完奏表 , 大怒曰:“小子间吾骨肉 , 速逮来 , 吾手射之!朱元璋对言“封藩”之害 , 是讳莫如深的 。但是 , 朱元璋肯定不会不明白封藩太重之害 。
其实 , 这是由朱元璋的性格决定的 。朱元璋乃雄猜之主 , 其屠杀功臣在历史上是登峰造极的 。虽然朱元璋“火烧功臣楼”的故事是民间虚构的 , 但也很合朱元璋那种毒辣的性格 。朱元璋借“胡惟庸案”、“蓝玉案”将大明建朝的功臣宿将铲除殆尽 , 有些善於保身而抓不到把柄的 , 朱元璋到后来也干脆直接赐死(冯胜、傅友德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