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点底大多与什么有关 为什么四点底的( 二 )


志愿军第十五军四十五师一三四团三营八连,是上甘岭战役中坚守坑道时间最长、伤亡最重的连队之一 。14个昼夜内,他们击退敌人无数次进攻,最终将布满381个弹孔的战旗插在了上甘岭主峰 。
张校瑛说,实际上,战斗到最后,八连原有的战士已所剩无几,战斗力主要靠其他连队补充 。很多人前仆后继,舍生忘死,留下一个个响亮的名字:赖发均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一跃而起,拉响了手雷,炸塌了敌人的碉堡;柴云振率3人,连续夺回3个山头,捣毁敌人营指挥所1个,歼敌200余人后,身负24处伤,昏倒在地……
一条条坑道蜿蜒曲折,隐蔽神秘,英勇的志愿军战士,用顽强的意志,用身体和鲜血,筑成了上甘岭战役中这条打不断、炸不烂的“长城” 。
攻不破的精神高地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看过电影《上甘岭》的人,应该都不会忘记卫生员王兰勇敢坚定的品格和她那悦耳的歌声 。
坑道里,是什么让志愿军挨过一个个难熬的日夜?是什么让他们再饿再累,也要誓死夺回阵地,哪怕付出生命?
“在战场上,不管流多少血,战士们只要有口气,就要誓死战斗到最后一刻 。只因为我们的背后是祖国和人民,身边是最亲爱的战友 。”参加过上甘岭战役的志愿军老兵唐章洪说 。
张校瑛说,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战士们团结互助,这种深厚的战友情谊,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
在电影《上甘岭》中,卫生员王兰坐在战士们中间,轻轻哼唱起那首歌:“一条大河波浪宽……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 。”
王兰的原型,是志愿军战士王清珍 。1951年初,年仅15岁的她跟随部队踏上了抗美援朝的战场 。在上甘岭战役中,战场战斗激烈,坑道中挤满了伤病员 。王清珍一个人要负责3个坑道的20多个重伤员,打针、换药、喂饭……
一次,一名刚动完腹部手术的重伤员想要小便,可因伤口痛,怎么也尿不出来 。王清珍便要给伤员排尿,伤员看她是个女孩,不让她动手 。“战场上连死都不怕,还怕羞吗?”王清珍说完,便把导尿管插了进去,终于帮他把尿排出 。
坑道中,支撑起一个个年轻战士信念的,不仅是战友情,还有对祖国深沉的爱 。
1952年10月30日,志愿军在上甘岭经历了艰难的斗争后开始反击 。31日晚,志愿军战士林炳远所在部队奉命夺回597.9高地2号阵地 。“2号阵地战略位置重要 。敌人不肯善罢甘休,在密集的进攻和火力打击下,我军伤亡惨重 。”林炳远回忆说,“11月4号晚上,坑道里就只剩下十几个人了 。”
“与其死守在这,不如冲出去杀个痛快 。”林炳远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他当时全身绑满弹药,在战友的掩护下跃出弹坑,发起突袭,光荣完成任务 。
隐蔽、争夺、炮火对抗,43天的战斗里,志愿军以伤亡1.1万余人的代价,毙伤敌2.5万余人,击落击伤飞机274架 。
在上甘岭战役中,坚守阵地的志愿军战士,依托横纵贯通的坑道工事,用血肉之躯在上甘岭筑造起一个攻不破的堡垒 。一个个年轻又顽强的身躯,挺起了祖国最坚硬的脊梁 。(采访人员于也童、武江民)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二年级上册课文4《曹冲称象》课堂笔记与学习指导3课文笔记?学习指导《曹冲称象》是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
本文讲的是曹操的儿子曹冲小时候动脑经想出称象办法的故事 。通过这篇课文,同学们不仅要学习曹冲思考问题的方法,也要学习曹冲大胆表达想法的勇气 。
本课要求会认14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
要求会认的生字里 。“秤”标题里的“称”两个字不易辨别,“称”也有一个音是四声,但是在标题里读一声 。“秤”可以组词秤杆、秤砣、天秤座 。“重”和“量”长得也很像,但是读音完全不同,注意观察它们的上面部分 。
要求会写的生字里 。“站”的立字旁要注意一横变一撇;“船”的“舟”中,一横变短 。“然”的四点底要注意一点向左,三点向右 。“底”字则要注意不要漏掉一点 。
课后题提示了本文学习的重点 。首先要能说出曹冲的办法好在哪里?曹冲的办法既解决了没有大秤的问题,又不伤害大象,并且测量的结果很准确 。因此确实是一个好办法 。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重点就要看看哪个办法更能根本上地解决问题,解决了哪些问题?
第二个重点就是还原曹冲称象的过程 。同时也能考查到小朋友们对课文的理解是否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