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闽南一带,每年六月,闽台和海外就有许多民众到威惠庙焚香礼拜,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他们拜祭的是“开漳圣王”——陈元光 。陈元光为唐朝的安定和疆域扩大立下丰功伟绩,但是正史上却没有记载 。这是怎么回事呢?
(陈元光雕像)
唐总章二年(669年),在福建西南部闽粤交界处爆发了大规模、持久的“蛮獠啸乱”,以至于“生民苦之” 。什么是“蛮獠”呢?指得是当地靠狩猎生活的土著民族,他们势力庞大,与唐民爆发了激烈持久的矛盾,事情震惊了朝廷,唐高宗李治命玉钤卫左郎将陈政为岭南行军总管,统率府兵3600名入闽,镇守绥安故地(今漳浦县西南100里) 。唐高宗李治在诏文里殷切严厉地写道:“莫辞病,病则朕医;莫辞死,死则朕埋 。斯誓斯言,爰及苗裔,汝往钦哉!”当时年仅13岁的陈元光随父陈政同往 。
起初因兵力太少,寡不敌众,陈政不得不退居九龙江东岸,后在旧地河南固始招募援兵八十七姓,在云霄镇屯兵,建宅火田村,陈政在平定“獠乱”的同时,开屯建堡、垦荒农耕,渐渐取代了当地撩民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方式 。
唐仪凤二年(公元677年),陈政积劳成疾,病卒 。年纪尚轻的陈元光依朝例继承了父亲陈政的职位,陈元光好骑射,有才识,他带领戍闽唐军一边打仗一边开荒种地,在父亲陈政平乱的时期他就提出:“元凶既诛,余凶复起,法随出而奸随生,功愈劳而效愈寡”……“诛之则不可胜诛……”(陈元光《请建州县表》) 。因此他实施“畿荒一德、胡越和同”的民族融合政策,为了争取大多数“蛮獠“归顺,他免除了当地的赋税徭役,这一举措大大的缓解了“蛮獠”和汉人之间的矛盾,当地蛮撩在蛮荒之地九龙江一带定居下来渐成村落 。
陈元光带领唐军和“蛮獠”又打了百余次仗后,终于平定了闽南一带的骚乱 。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奏请朝廷创建了漳州府,陈元光提倡民族通婚,鼓励部下与当地女子结婚,促进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大融合 。同时他还兴修水利,发展农业,让更多生活在山区游动不定的少数民族结束了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 。
陈元光在漳州期间大力办学,其中松州书院是最早以书院命名的学校,学校的创办不仅达到“民风移丑陋,土俗转酝醇”(陈元光《龙湖集》)的目的,而且让当地土著人民走向科举考试的道路 。他还开通商贸,发展手工业,在经济发展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陈元光在文化艺术上贡献也可圈可点 。
陈元光几代人平定“蛮獠之乱”,维护了唐朝疆土的稳定和统一,开创了漳州的文明起源,后世感念陈元光父子的恩德,为他们立庙祭祀,尊其为“开漳圣王” 。
(平蛮撩)
为什么被世人称为“开漳圣王“的陈元光父子在新、旧《唐史》上没有记载呢?缺少记载陈元光父子平定“蛮撩之乱”的唐史却又明确记载了漳州郡的“漳浦,垂拱二年十二月与州同置于治所”(见《旧唐书?地理志》);又如《新唐书?地理志》亦记述:“漳州以南有漳水(在云霄)而为名”),可见在历史上陈元光父子是确有其人其事,但为什么唐史对他们的事绩没有记载呢?
有人说是当时的漳州地处大唐东南边陲蛮荒之地,又是新设立的州郡,路途遥远,新设立的州郡也鲜有人知,所以有关事迹很难传入数千里之外的长安城 。
不过这种说法有些不靠谱,不管隔得多远,平定“蛮獠之乱”也算是唐朝的重大事件,而且是新设置的一个府,差不多相当于现在一个省,怎么会不记载呢?我认为根本原因是陈元光祖上是隋代的降将,同时他在当地有很大的威信,被民间称为“圣王”就可见一斑 。作为大唐统治者,对这样的人肯定是颇为猜防的,所以事迹不见于正史记载 。如此看来 。在集权社会,就算是大唐,其气度也是很小的……
- 此人是读书人心中的偶像,却因这句话被朱元璋痛骂,将其赶出孔庙
- 隋末第一名将,此人死后,隋朝立刻急转直下,不久亡国
- 此剑之势愈斩愈烈表情包 此剑之势愈斩愈烈怎么理解
- 此地康熙每年都去,雍正却一次都没去,乾隆登基后揭开了谜底!
- 此生有幸穿军装的人 此生有幸穿军装下一句
- 此人是唐朝开国功臣,最后却被李渊随便找了个理由就砍了
- 古代女人为何养男宠?原来都是因为这
- 大唐第一美女杨贵妃竟然有狐臭好可怕!
- 陈坤舒淇深夜聚餐被拍,陈坤亲自为其倒水,娱乐圈有如此友情的还有谁?
- 此皇子既是长子又军功显赫能力强,众人推他为帝,为何他却推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