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的故事流传千古,是每个中国人孩提时期的学习榜样,然而有着这样一个礼仪标签的人最后却被冠以无礼之罪而遭杀害 。
曹操又是历史上少有的礼贤下士的典范,何以就容不下孔融这样的一代名儒?孔融究竟是怎么惹得曹操非杀他不可?
一、出言不逊
【让梨的孔融最后竟死于不孝之名?这是为什么呢】建安九年八月,曹操攻下邺城, 为其子曹丕纳袁熙妻甄氏 。
孔融听闻后写信给曹操,“从前有武王伐纣,把妲己赐周公,今有您效仿武王,将甄氏赐给世子,又是一段佳话呢 。”
曹操心想我怎么没听过这个典故,于是便问孔融什么意思 。孔融轻飘飘地答道“按现在的状况看,可不就是这样吗?”曹操一听敢情是拐着弯儿骂我们父子俩啊,这梁子算是结下了 。
后来曹操以“酒可亡国”为名颁布了一道禁酒令,嗜酒如命的孔融立马不干了,大发牢骚后专写了一篇《难曹公表制禁酒书》来怼曹操,列数圣哲先贤因酒而建功立业的史事和传说,并且盛赞“酒之为德久矣!” 。
尧不喝千钟酒,就不会建立太平治世,孔夫子不喝上百觚,就不会成为大圣人...总之吧,酒就是好的不得了,你不能禁!说完就回家和一群狐朋狗友饮酒作乐了,全然不把禁令放在眼里 。
可是曹操哪里是因为“酒可亡国”的原因禁酒呢?写出“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曹操对酒得到痴迷又怎会比孔融少呢?
东汉末年连年征战,岁俭民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粮食都快没了,酒这种奢侈品不如省省吧 。可以说,曹操是站在一个政治家的角度,做出的利国利民的决策,可孔融却偏要摆出一副名士书生的做派来发表高论 。
孔融作为当时的名士,建安七子之首,相当于今天的媒体大V,一言一行足以影响舆论走向 。
曹操即便宰相肚里能撑船,但也经不起孔融三番五次的无礼挑衅,忍无可忍无需再忍喽 。后来曹操授意郗虑,表奏孔融罪状,终于以“违反天道,败伦乱礼”的罪名诛杀孔融一家 。
二、败伦乱礼
这败伦乱礼的罪名是怎么来的?孔融说过的话里最惊世骇俗的当属“亲子无亲论” 。
他原话是这么说的,“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
父亲有什么值得孝顺的,自己不过是他一时情欲的产物,母亲又有什么恩情呢,就好比一件器物暂时寄存在瓶子里,分离后跟瓶子还有什么关系呢?
这番言论就是放到今天意识也是够大逆不道的的,更何况在以孝治天下的东汉?
不仅如此,孔融还藐视圣人,有天,祢衡艾特孔融,“你是仲尼不死”,孔融随手转发了一句“你是颜回复生 。”很不巧,这波商业互吹被视奸的郗虑听到了,于是被列为五大罪状之一,孔融则被视为大逆不道 。
然而孔融真的是不忠不孝吗?肯定不会 。
他自小接受儒家教育,是正统知识分子的代表,而忠孝正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后汉书》也有记载孔融十三岁丧父时哀悴过毁,要别人扶着才能起来,父老乡亲们都认为他孝顺得很 。
因此,不忠不孝只是曹操除掉孔融的一个借口罢了,曹操非杀孔融不可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两人政治目标的对立 。
三、政治对立
孔融“旗帜鲜明地将自己的命运与形同傀儡的汉献帝联在一起,处处时时与权倾朝野的曹操作对,由此铸成了合家死灭的悲剧 。”
其实孔融与曹操的关系起初还是不错的,这是基于他们匡扶汉室的共同政治立场,但没多久曹操就“挟天子以令天下”,想成就自己的王霸之业,而孔融始终是汉室王权的坚定维护者,两人政治关系自此分道扬镳 。
- 古代对外作战十大牛人,霍去病只排第三,第一的那人将阿拉伯灭国
- 著名暴君隋炀帝是如何从天才少年走向堕落死亡的?
- 听说孙坚被华雄打败后,为什么所有人的反应都不一样呢
- 三国名将中死得最惨的是谁?不是周瑜和魏延而是这位蜀汉大将军
- 唐太宗和隋炀帝都远征过高句丽,可是他们的结局为什么不一样呢
- 作为魏忠贤阉党五虎之首的崔呈秀,为何选择自杀?
- 小龙虾头部黄黄的 小龙虾头部的黄是什么可以吃吗
- 跑步前要做的准备活动 晨跑前喝水好吗
- 红糖过期了还能吃吗 红糖的保质期是多久
- 黑豆是绿心的好还是黄心的好 黑豆吃多少粒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