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热米饭原理 开小灶自热米饭原理

自热米饭原理1

自热米饭原理 开小灶自热米饭原理

文章插图
自热米饭原理:餐盒内水袋和用无纺布包装的发热剂共同发生反应的结果 。发热剂装的是焦炭粉、活性炭、盐、生石灰等物质,遇到水后在3~5秒钟内升温,温度可高达150℃以上,蒸汽温度达200℃,最长保温时间可达3小时,发热剂和水反应5~8分钟后,食用的饭菜温度可达到55℃~70℃ 。
自热米饭里用的不是大米而是“人造米”?2近日,有媒体将自热米饭中的大米放大10000倍之后,发现自热米饭中的米饭不是大米,而是“人造大米” 。有网友因此询问,“人造大米”是什么?用什么制作的?对身体有危害吗?
上海辟谣平台采访了多名业内人士和第三方研究机构,均表示别被“人造大米”的名称所误导,“这是一种成熟的食品加工工艺,不用太担心 。”只不过该产品是工业化生产的产物,与天然大米在口感、香味、形状、营养构成上有差异,建议消费者根据自身情况选购 。
自热米饭里真的不是天然大米
上海辟谣平台随机采购了3个不同品牌的自热米饭,均在配料表中设有“大米包”或“方便米包”项 。
甲品牌标注,“大米包”内为大米、食用玉米淀粉、单,双甘油脂肪酸酯、磷酸二氢钙 。
乙品牌标注,“方便米包”内为大米、水、食用玉米淀粉、食用盐、魔芋精粉、单,双甘油脂肪酸酯、磷酸二氢钙 。
丙品牌标注,“米包”内为大米、糯米、马铃薯淀粉、玉米淀粉、单,双甘油脂肪酸酯、磷酸二氢钙 。
不难发现,虽然不同品牌对方便米包的命名不同,但原料大致相似,以大米为主,辅以其他碳水类原料,以及单,双甘油脂肪酸酯、磷酸二氢钙这两种国家允许的食品添加剂 。
“这类方便米包里的大米确实不是天然大米,而是以天然大米为主要原料制作的‘人造米’ 。”多名食品行业从业者均告诉上海辟谣平台,不使用原始颗粒的天然大米,主要是因为根据自热米饭的存储条件和食用方式,天然大米难以快速煮熟、入口即食 。
有业内人士举了个例子:“方便面经过油炸后,泡水后会复原;但大米油炸或干燥后再泡水,口感与米饭差异很大 。部分地区会将大米炒干做成炒米,吃的时候也会加水,但口感与米饭完全不同 。”所以,自热米饭等企业大多选择了“人造米” 。
“人造米”主要原料仍是大米
业内人士表示,“人造米”的名称可能会引发误导,他们更愿意称之为“工程米”或“重组米”,因为它的主要原料仍旧是大米 。
从生产工艺来看,“工程米”“重组米”不复杂也不存在有危害人体的环节:将大米磨成米粉,加水做成米糊,蒸熟烘干,压制成大米的形状,最后抛光 。这意味着消费者购买到的自热米饭里的大米已经是煮熟的,只不过通过热水将其泡发而已 。
左:自热米饭里的“米”,右:天然大米
当然,磨碎后再重组的大米口感与天然大米制作的米饭在口感、香味上有差异,这也是不少消费者提出自热米饭没有嚼劲、不够香的原因 。部分厂商为了还原大米本来的口感,会添加食用玉米淀粉、马铃薯粉、魔芋精粉等;还有厂商为了增加膳食纤维或营养成分,会加入南瓜、红薯等,这还能改变大米的颜色;当然,该工艺也能直接生产南瓜米、红薯米等,但会在食品配料标上注明 。
至于配料表中提到的单,双甘油脂肪酸酯、磷酸二氢钙,是常见的食品添加剂 。其中,单,双甘油脂肪酸酯是一种乳化剂,可以改善食物的口感,在饼干、糕点、面包等食品中很常见;磷酸二氢钙可以改善食品的黏着力和持水性,属于一种稳定剂,也常见于米面制品 。根据现有国家标准,并未禁止在“工程米”“重组米”中添加 。
表格来源:GB 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图片来源:GB 1886.333-202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磷酸二氢钙
事实上,相关媒体在报道“人造米”时,也请第三方机构对这些“人造米”的食品安全指标进行了检测,包括菌落总数、沙门氏菌、蜡样芽孢杆菌(隔夜饭中该微生物含量很高)、脂肪酸酯(可检测是否为陈米)等都在正常范围,并未发现异常 。
业内呼吁:尽快对预制菜立标准
相关人士还表示,“人造米”或许会让部分消费者产生误解,与缺乏相关标准也有关系,“自热米饭属于预制菜,目前国家尚无相关标准,并未要求生产企业在配料表中注明产品中的米饭到底是‘天然大米’还是‘工程米’‘重组米’;同时,‘工程米’‘重组米’也没有对应的标准,没有明确能否添加大米之外的原料或食品添加剂 。如果监管部门出台相关标准,生产企业标注更清晰,媒体等科普更广泛,或许公众就不会对这一生产工艺产生误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