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土著是什么人种_澳大利亚土著是什么肤色( 二 )


澳美部落重复了东南亚古棕种人南支的扩张路线,他们经由湄南河-湄公河平原,进入南方的巽他古陆,驱逐和屠戮古棕种人部落,填满末次冰期内排名世界第三的巽他大平原之后,抵达巽他古陆的东海岸 。
过剩的人口从东海岸出发,进入巽他古陆以东的小巽他群岛、苏拉威西岛和菲律宾群岛,屠戮那里的太平洋古棕种人男性,与棕种人女性产生混血后裔 。
混血后裔的相貌综合了棕种人的深色皮肤、黑发、矮身材和澳美部落的高鼻深目、长形脸等特点,现在的菲律宾少数民族埃塔人,就是他们的混血后裔 。埃塔人父系基因百分之六十是MS的子类型S,百分之三十是P,母系基因则是以棕人母系基因M、E为主 。
此外,作为小巽他群岛一部分的帝汶岛,父系基因中百分之十是P,MS也占到类似的比例 。
当时的大半个中南半岛、整个巽他半岛都是以父系P、MS基因为主,棕人父系的C已经被边缘化 。但后世黄种人人口大爆发并迁徙到东南亚后,澳美部落也被边缘化 。现在的东南亚,父系P和MS以及他们子类型的占比,总计10%到25%不等 。
在小巽他群岛的东部,父系MS基因还接着分化出M和S两个子类型 。4万年前左右,由父系M、S与母系N、P组成的部落渡过帝汶海峡,进入到澳洲古陆的西北海岸,也就是古帝汶平原(参考大洋洲古棕种人一节内容) 。
前面说过,帝汶平原处在南纬10°线附近,恰好是热带雨林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 。在此之前2万年前左右(即6万年前),古棕人最早登上这片无人的** 。北部的巴布亚高原覆盖热带雨林,从巽他古陆的雨林中迁徙而来的古棕人,不需要是适应巴布亚熟悉的雨林环境 。
南部的澳洲高地,只有少量的稀树草原和温带森林,其余是大面积干旱的沙漠,不过因为没有原住民的阻挡,古棕人可以慢慢的去适应澳洲高地的环境 。
但澳美部落的人就不一样了,在他们的前方,无论是巴布亚高原还是澳洲高地,都有先来一步的原住民在等着他们 。
巴布亚高原的还好说,那里的热带雨林气候,澳美部落不需要花时间去适应 。所以往北迁徙的澳美部落成功的碾压了巴布亚棕种人,占领了巴布亚高原(现在的巴布亚大岛) 。
今天,巴布亚地区的父系基因中,M与S的占比达到75%-90%不等,母系基因P、S占比达到30%以上 。一些澳美部落基因占比较高的族群,除了肤色变深以外,他们很好的保留了祖先的相貌特征,比如高鼻深目,身材修长等等 。
但在澳洲高地(现在的澳大利亚**)的扩张就比较艰难了,那里的热带草原和沙漠气候,需要澳美部落用漫长的时间去适应,同时,澳洲古棕种人早已经适应了那里的气候 。
他们的相遇,打个比方,就像是非洲热带雨林中的俾格米人往黑人居住的热带草原上迁徙 。但还是略有不同的,非洲雨林中的俾格米人身材矮小,非洲草原上的黑人身材高大,在部落战争中,黑人更有优势 。而澳美部落和澳洲古棕人是相反的,澳美部落人身材高大,澳洲古棕人身材矮小 。
如果不是因为这个差别,澳美部落根本不可能在澳洲立足 。身材上的优势弥补了环境适应上的劣势,最终两者平分秋色,都在澳洲**上延续至今 。
今天的澳洲原住民就是他们的后裔 。原住民中父系基因棕人C占比40-60%不等,澳美部落的父系M占10%以下,父系S占30%左右,父系始祖型基因K在各地占比10-70%不等 。母系基因中,棕人的母系M占比30%上下,澳美部落的母系P占比40-50%左右,母系S占比10%上下,另外还有少量的母系N基因 。
澳美部落与澳洲古棕人长达4万年的混血,导致现在的澳洲原住民既有古棕人的特点,也有澳美部落人的特征 。他们鼻梁塌陷,鼻翼宽大,鼻孔明显,头发卷曲程度大,肤色深棕,这些都是古棕人的特点 。而眉弓突出、眼窝凹陷,须发旺盛,身材高大,颅型偏长,这些又都是澳美部落人的特征 。
这样的相貌特征,可以称作澳洲新棕种人 。
抵达澳洲古陆后,澳美部落还会继续扩张到太平洋群岛西部的一些岛屿上 。因为他们占据了澳洲,所以部落名称中带有一个澳字,而美字显然指的就是美洲了 。可直到这时,他们并没有达到美洲 。
他们会在什么时候进入美洲,又是哪一支后裔完成的这个迁徙壮举呢?这个问题,我们下节继续解读 。
-END-
本文为寒山喷史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及原作者 。
看更多历史文章,请关注公众号 寒山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