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标准 重度老龄化标准

老龄化标准1

老龄化标准 重度老龄化标准

文章插图
老龄化标准是65岁老人占总人口的7%,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 。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的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 。
最新版《中国健康老年人标准》发布!九点要求你满足几个?2受访专家: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北京医院教授 于普林
*健康客户端采访人员 施婕
11月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中国健康老年人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明确了健康老人的9大要求,将于2023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 。《标准》指出,健康老年人是指60周岁及以上生活可自理或基本自理的老年人,健康老年人在躯体、心理、社会三方面都趋于相互协调与和谐的状态 。
【老龄化标准 重度老龄化标准】相较于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此前制定的三次《中国健康老年人标准》,新《标准》更接近于当下老年人的实际状况,评定指标更加细化 。《标准》牵头人,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北京医院于普林教授告诉“*健康客户端”采访人员,以往的衡量标准,更多将健康视为一种理想状况,以这样的标准去评定,很少能有符合健康标准的老年人(根据2013年的评估标准,达到健康老人标准的老人不足5%),会对老年人的心态产生消极影响 。新《标准》通过进一步完善衡量指标,以更适老的方式去理解健康的含义,希望传递更积极的生活理念——老年人带病生活是常态,只要能有效控制,就是一个健康或基本健康的老年人 。
《标准》中规定了中国老年人健康标准应满足9个要求,于普林教授进行了一一解读 。
《标准》将老年人生活自理或基本自理放在首位,强调老年人独立自主生活能力的重要性 。于普林说:“对于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视,意味着社会观念的转变,我们不仅要求生命的长度,更要求生命的质量 。”老人自理能力是身体健康的直接体现,也是多项能力的综合表现,如何保护好自理能力,要依靠多方面的努力,比如勤动脑、少操心、平衡膳食、锻炼身体、学会独处等 。
重要脏器的增龄性改变,未导致明显的功能异常 。新《标准》提倡用生命全程的观点看待老年人,承认老年人与年轻人身体状况的差异,只要重要脏器功能未改变,就不应视为病理性改变,再一次强调功能的重要性 。于普林表示,对于一些可纠正的功能改变,仍可视为健康,如老视、听力障碍等 。
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控制在与其年龄相适应的范围内 。于普林表示,老年人“多病共存”是一种常态,哪怕有疾病,只要指标能控制与在年龄相适应的范围内,就符合《标准》里的健康或基本健康老人的要求 。在关注老年人疾病的同时,更应重视相关高危因素的控制,比如脑卒中、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高危因素,积极做好老年人健康管理 。
营养状况良好 。摄入充足的营养对维护机体功能、改善疾病预后非常重要,是老年人健康的基石 。我国老年人预期寿命延长,主要原因也归功于营养状况的提升 。营养状况是反应老年人身体情况的综合指标,造成营养状况不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代谢能力下降、咀嚼和消化能力下降,都会增加营养不良风险 。于普林表示,规律用餐、科学烹饪、营养搭配、坚持活动都对改善营养有益 。对营养不良或有营养不良风险的老年人,可遵医嘱服用营养补充剂 。
认知功能基本正常 。认知功能对维持老年人的生活自主性、晚年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认知功能异常的老人比重越来越大 。于普林表示,因衰老带来的感知觉减退、记忆力下降、思维能力减退、反应迟钝等认知功能变化,只要不影响日常独立生活能力,不给家庭和社会增加负担,则可视为认知功能基本正常 。如果是因疾病引起的认知退化,比如心脑血管疾病,则需要药物治疗、康复训练,以及有效的护理 。
乐观积极,自我满意 。老年期是人生的特殊时期,这一时期会有很多负面事件和疾病困扰,老年人应认识到这是自然生命规律,要乐观地接受,积极面对老年生活 。良好的情绪会对老年人的整体健康产生正向促进作用,提高晚年幸福感 。于普林呼吁,除了老年人的自我调节外,家人和社会也应给予积极的引导和鼓励,帮助老人改变观念,拥抱老年生活 。
具有一定的健康素养,保持良好生活方式 。提高老年人健康素养,能帮助其保持良好生活方式 。在于普林看来,老人罹患慢病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同样控制慢病也要久久为功,从小事做起,而当务之急在于提升老年人的健康素养 。总的来说,我国老年人的健康意识和知识较为薄弱 。于普林建议,在家庭层面,应主动学习、掌握维护老年人健康的知识技能,督促老年人纠正不良生活习惯;社会层面,可以开办健康讲座、签约家庭医生,为老人安排定期体检、健康管理;政府层面,关键在于建立完善、综合、连续、覆盖城乡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