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超链接,有什么作用 什么是超链接 什么叫超链接怎么用( 二 )


因此,更好的做法是把链接加在文章标题上(同时说明被引段落的位置),然后用普通文本做摘录和总结:
根据某文章 [某节] 的观点,「……」 。
另外,不合规范的链接用法还会产生一些较为间接、但同样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例如,这会降低网页的可访问性(accessibility),给依赖于读屏器的用户造成不便,使他们很难通过听到的链接文本判断目标页面的内容(参见不同读屏器对于链接文本的处理方式) 。又如,搜索引擎在索引网站时,常常通过链接来判断网站的关键词 。如果一个网站的链接文本都是「跑题」的,它给搜索引擎的「印象分」就会大打折扣,导致搜索排名降低 。
先问「加不加」,再问「加在哪」从上文的讨论可以看出,要修正超链接的「问题用法」,只靠给链接换个位置可能是不够的,往往还需要调整甚至重写相关表述 。
这是因为,超链接的质量间接反映了写作的质量:如果你发现难以从文本中找出合适的部分做成链接,那么很可能是因为行文表述不够具体、充分,信息标注不够明确、规范 。
这里,超链接的便捷再次埋下了隐患 。过去,我们用括号、脚注提示相关信息,用引注、参考文献表明内容来源 。到了面向网页的写作中,这些传统注记方式的职能在很大程度上被超链接包揽了 。但与此同时,那些原本需要研究、检索支撑的工作,被简化成了复制粘贴网址;原本写成白纸黑字、受读者审视的引文,被藏到了链接背后 。在方便的同时,这也为我们提供了「纵容」自己降低写作标准、滥用超链接的借口 。
因此,比起「在哪里添加超链接」,一个更优先的问题或许还是「要不要添加超链接」 。
如果文章讨论的话题线索复杂、众说纷纭,那么我们就有责任先梳理、溯源,筛选出尽可能一手、高质量的来源做成链接,而不是将大把链接一股脑塞给读者,同时产生「内容充实」的良好自我感觉 。如果被引文章篇幅较长、内容艰深,或与当前段落的关系并不一目了然,那么我们也有责任作出必要的标注和解释,而不是抛出一个超链接,让读者自己点开「细品」「领悟」 。
例如,前段时间,美国国会召集四大科技公司 CEO 的反垄断听证会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可参阅我介绍此事的文章) 。不少报道在行文中提及了微软 20 年前受到的司法部指控,以此介绍美国法院的反垄断判案标准 。
这个案例引用当然是切题的,但到了为其添加超链接时,很多文章就颇为随意,一般都选择链接到自己网站的其他文章,或是当年的媒体报道 。然而,这并不符合前面介绍的「名副其实」原则(最相关的文件应当是判决书,或至少是对判决结果的报道),也不足以使读者了解判决逻辑是什么、从何而来 。
实际上,如果遵循法律引注的要求,提及判例应当附上相关案件的完整索引信息和必要的解释说明:
United States v. Microsoft Corp., 253 F.3d 34, 59 (D.C. Cir. 2001) (holding that a balancing approach under the rubric of the “rule of reason” is applied for the analysis under §2 of the Sherman Act).
这样,读者不仅能了解案件的当事方(联邦政府诉微软公司)、审理的时间地点(2001 年由联邦法院哥伦比亚特区巡回法庭审理),主要的判决理由(法院可以通过衡量利弊判断垄断行为是否合法),而且如有兴趣进一步探究,还可以自己找到判决原文阅读(《联邦案例汇编》第三辑第 253 卷,第 34 页以下,相关段落位于第 59 页) 。
诚然,出于效率和简洁的考虑,网上写作没有必要像学术写作那样一板一眼地遵循引注规范(Bluebook 等引注标准确实也因为繁琐、封闭而颇受诟病) 。但功夫有时需要下在那些看不见的地方;如果下笔前对写作对象做了充分的研究,写作时做了充分的说明和标注,「超链接加在哪」几乎不会是个问题 。
链接地址的选择——精简而不失具体要做出好的超链接,除了关注链接文本的选择,链接地址的规范性也不应忽视 。
一方面,做成超链接的地址应当尽量精简,即在不影响链接功能的前提下,包含尽量少的无关信息 。直接从浏览器地址栏复制的 URL 未必适合直接拿来做成链接,因为其中可能包含了很多无关的参数(parameter) 。
例如,搜索结果页和邮件通讯中很多 URL 都含有 utm_source 等用于流量分析的参数:
http://example.com?utm_source=news4&utm_medium=email&utm_campaign=spring-summer将其留在超链接中不仅没有实际功能,而且不利于保护读者的隐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