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邑的由来 鹿邑县的由来

鹿邑的由来1

鹿邑的由来 鹿邑县的由来

文章插图
鹿邑古称“苦”(hu)、“真源”、“谷阳”、“仙源”、“卫真”等 。在历史上,曾有三位皇帝颁诏钦改鹿邑县名,唐高宗于乾封元年(666年)下诏改县名为真源,寓鹿邑为真理(道家思想)的发源地 。武则天称帝后尊李母为先天太后,于载初元年(689年)下诏改真源为仙源,意为老子是得道成仙之人,而老子生地则为仙之源 。宋真宗到鹿邑拜谒后,下诏改县名为卫真,以表明他比别的朝代更扞卫老子及思想(真理)的至尊地位 。隋朝开皇18年,与之相邻的武平县内因“麋鹿甚多,常闻鹿鸣”而已经将县名改为鹿邑县 。《许志》曰:“元初避水东迁,今地并卫真,仍曰鹿邑,而旧鹿邑废 。”区划设置十分明了:卫真和鹿邑两县合并后,县名沿用“鹿邑”,治所迁至“卫真” 。自元朝开始,县名沿用至今 。
千年传奇白果树——鹿邑历史文化传说2在老子故里鹿邑县城东北18里处,惠济河畔的涡北镇孙营村,有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巨树——千年白果树 。其树高50米,周长9.5米,荫影盖地60平方米,5个成年人手扯手方能抱严树身 。此古树闻名于豫东、皖北,实为树中之王 。
1963年,根据河南省植物专家考证,此树树龄已二千余年,但据鹿邑有关传说记载,其实树龄已近五千年,是为中华人文始祖黄帝无意所植 。
相传中华人文始祖黄帝统一华夏后巡视九州,来到中原与东夷交汇处(今豫东鹿邑),见惠济河因黄河改道导致河道阻塞,河水泛滥成灾,百姓深受其苦 。黄帝怜悯施法,用随身的一根白果枝杖在平地上随手划出一沟痕 。淬时沟痕忽长二十里、下深丈三、宽塌三十余丈(今约长十公里深十米宽约百米)之大河,于两河口处(今天鹿邑太清镇蒋营村北)将阻塞之水引至涡河 。事毕,黄帝将白果枝杖随手插在河之南岸,东巡而去 。
【鹿邑的由来 鹿邑县的由来】白果树枝伫立水岸,受神灵护佑河水滋润天地之气,遂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至2500年后东周时期,白果已成六人合抱之木 。
自黄帝划河插白果始,当地百姓感始祖恩泽,自发于白果树周野建庙以纪念,后渐成占地百亩气势恢宏的古建群,名为轩辕黄帝庙,又名披发老祖庙 。几千年来,该庙因树而神,树因庙而奇,引得豫东、苏西、鲁南、皖北方圆数百里信众朝拜供奉,香火旺盛,无人能达 。
东周末年,天子之守藏吏官老子归隐故里于苦县赖乡沟曲仁里(今鹿邑县太清镇),于白果树下参经悟道 。孔子慕名至,于白果树下求问周礼,老子悉数解难释问 。孔子归曰:“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 。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刘秀被追杀之惠济河畔,因避难白果树,树遭莽兵焚枯 。光武立帝后感念救命之恩,遣洛阳令董宣复育雏树,并扩建黄帝庙 。
东汉末年,魏文帝曹丕感念华佗献方白果叶治愈其父曹操头病,回乡省亲期间拜谢白果树,并扩建黄帝庙,时成三进三出之格局 。
隋唐间,时鹿邑乡民——魏征、鲁氏二兄弟于庙前树下聚义,罗成、尉迟、叔宝等好汉闻之汇聚习武演兵,共商大业 。后众英雄聚义瓦岗追随太宗遂功名垂世 。太宗尊老子祖时,感念鹿邑聚众诸将战功,旨覆黄帝金身,再现恢弘 。至此庙况规模巨增,庙产500余亩,道徒百余众,盛达巅峰 。
惜唐末兵乱,帝庙与太清宫同焚,后虽重修再难现往日辉煌,几后历经战乱,终于明末毁于战火,唯有白果树不但幸免于难,更似有神佑,随历经风霜刀兵,仍枝叶繁茂,郁郁千年 。
据孙营村老人记忆,上世纪五十年代,白果树下仍残存三间破庙,庙前立有一高约五尺古钟,钟上铭文“大唐贞观”云云,惜后于1958年“大跃进”大炼钢期间惨遭熔化 。
五千年沧桑,二千年年风云,白果树在老子故里这片神奇的大地上,虽历经劫难仍生机勃发 。公元1963年,此树被河南省定为省重点保护古树名录 。
2017年,在鹿邑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千年白果树重焕青春——投资1.5亿元的惠济河国家级湿地公园暨“千年银杏园”项目建设全面启动,将千年古树一并纳入惠济河国家级湿地公园建设项目予以重点保护,2018年底一期工程竣工后将向群众免费开放,届时”白果树+问礼宫+惠济河国家湿地公园”相交互融相互辉映相护永佑,老子故里将又诞生一个AAAA级旅游景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