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和景点,民和景点七里花海

民和景点1

民和景点,民和景点七里花海

文章插图
能仁寺、喇家遗址、寨子岛、娘娘天池、弘化寺等 。
1、能仁寺:坐落在麻地沟村西一小山之巅,因山似游龙,故名为“大龙山能仁寺” 。又因寺处麻地沟地界,也俗称“麻地沟寺” 。清同治年间“大雄宝殿”被火烧毁,后又重建 。1976年连同其他建筑物均被拆作公用 。1985年,由群众募捐再修前殿和正殿各1座,廊房、钟楼各数间 。
2、喇家遗址:位于官亭镇1.5公里处的喇家村 。总面积25万平方米,发掘出的约800平方米 。据考证,喇家遗址属4000年前的齐家文化遗址 。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200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
3、寨子岛:素称“黄河上游第一岛”,占地面积80亩 。
4、娘娘天池:位于海拔2500米的山顶上,池呈椭圆形,俗称“娘娘池”或“神池” 。池形呈椭圆形,岸边绿树成荫、池水清澈,一汪碧翠深不可测,大旱之年亦不干涸 。水平如镜、天光云影、山色树影相映成趣 。池北高丘建有娘娘庙,主体建筑为“三霄殿” 。
5、弘化寺:佛教名寺,位于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县城东南六十余公里处,始建于1443年,迄今约有六百多年历史,占地近百亩,大小殿宇30余座,因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之弟子第一任墀巴堪布绛钦却结——释迦也协授记并圆寂之地而闻名 。
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概况2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是青海省海东市下辖县,位于青海省东部边缘,东北与甘肃省 永登县、兰州市 红古区相连,东与甘肃省 永靖县接壤,南隔黄河与甘肃省积石山县相对,西、西北及北与本省 循化县、 化隆县、乐都区毗邻,县境南北长约96公里,东西宽约32公里 ,总面积1890.82平方公里,辖8镇、14乡(312个村),人口36.57万人(2016年常住人口)[1],是青海省重要的粮食、蔬菜、瓜果主产区,在全省享有"瓜果之乡"的美誉 。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旅游资源丰富,县内有喇家遗址、七里寺药水泉、马场遗址等旅游景点 。
位置境域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部边缘,地理坐标为东经102°26′—103°04′,北纬35°45′—36°26′ 。东北与甘肃省永登县、兰州市红古区相连,东与甘肃省永靖县接壤,南隔黄河与甘肃省积石山县相对,西、西北及北与本省循化县、化隆县、乐都区毗邻 。县境南北长约96公里,东西宽约32公里[1] ,总面积1890.82平方公里 。[2]
地形地貌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为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 。祁连山系的达坂山和拉脊山余脉,构成县境地架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南部多为高山 。海拔最高4220米,最低1650米,平均海拔高度2100—2500米 。境内沟壑纵横,山峦重迭,地形复杂 。地貌特征大致可概括为“八条大沟九道山,两大谷地三大垣” 。[1]
气候特点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属高原**性干旱气候,年均温度9℃,年降水量292.2毫米左右,无霜期198天 。[1]
水文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境内有18条支流,境内以浪塘坪、塘古岭为分水岭,其西为湟水流域水系,其东为黄河流域水系 。流量在1.0m3/s以上的较大支流有松树沟、米拉沟、巴沙洲、隆治滩 。较小的支流有芦草沟、飞禽山沟、胡拉海沟、二道沟、磨湾子沟、咸水沟,大部分为季节性河流,汛期河水混浊 。
水资源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水资源总量为2.58亿m3,其中湟水流域为1.92亿m3,大通河流域为0.11亿m3,黄河流域为0.647亿m3 。其中湟水流域为20.30亿m3,大通河流域为25.71亿m3,黄河流域为154.68亿m3 。水资源主要特点为:水资源分布不均,年内降雨主要集中在秋季,干流及较大的支流7—10月占全年径流量的50—65%,河川径流年际变化较大,自产水资源量缺乏,3—6月份农用需水季节,干旱少雨,境内各沟道普遍缺水 。[7]
矿产资源
截至2011年底,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共发现各类矿产17种,矿产地55处,经勘查有资源储量的矿产地有11处 。矿产有:冶金用石英岩、水泥用大理岩、炼镁用白云岩、石膏、矿泉水、地下水等,共6种,产地6处 。金属矿产15处:金矿6处、砂金2处、岩金(铂)4处,其中进行勘查的金矿1处,其余均为矿(化)点 。有色多金属(铜、铅、镍、等)矿产6处,均为检查的矿(化)点 。铁、锰矿3处:铁矿(化)点2处,锰矿点1处 。[8]
生物资源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农作物主要有小麦、豌豆、蚕豆、玉米、洋芋、油菜、胡麻、青稞、大麦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