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叫数九二年级_为什么叫数九( 三 )


为什么要古人用数“九九”来消寒?
所谓“九九”即“数九” , 我们常常听到的“数九寒冬”即来源于此 。这一传统在中国就漫长而悠久了 , 据梁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里记载“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 , 为寒尽”可知 , 南北朝时就已经有数九习俗 。
“数九” , 就是从冬至日开始每九天为一“九” , 从头几天的“头九”开始依次为二九、三九、直至九九八十一天 , 春天降临 。因此 , 很多消寒的歌谣、顺口溜都是按照这一顺序来排列的 , 明代《帝京景物略》里记载:“一九二九 , 相唤不出手;三九二十七 , 篱头吹篥;四九三十六 , 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 , 家家堆盐虎;六九五十四 , 口中出暖气;七九六十三 , 行人把衣单;八九七十二 , 猫狗寻阴地;九九八十一 , 穷汉受罪毕 , 才要伸脚睡 , 蚊虫屹蚤出 。”还有明代谢肇淛《五杂俎》则记载了当时所流行的《九九歌》;云:“一九二九 , 相逢不出手;三九四九 , 围炉饮酒;五九六九 , 访亲探友;七九八九 , 沿河看柳 。”
通常从冬至 , 也就是从“入九”到数九”起 , 这一期间是一年最寒冷的日子 。但伴随着太阳直射纬度从南回归线向北移动 , 在那最寒冷的日子里 , 古人敏锐的察觉到了白昼时间在慢慢变长 , 这是一个阴消阳长的时刻 。
再加之中国古典哲学将“九”赋予“极”和“阳”的特殊意义 , “九九”也就成至刚至阳的象征 , 是克制“阴”的最佳数字 , 寓意吉祥 。而九九八十一天 , 恰好是古人在生活经验中总结出从冬至到惊蛰 , 天地完成从极阴到阴阳平衡的时间 。
随着历史的前行 , 古人并不满足于仅仅拿嘴念一念消寒歌谣 , 逐步在明朝(一说为宋朝 , 但未见实物)形成了”数九”期间绘制九九消寒图的习俗 , 以便更加直观的纪录数九——这一年中最难熬日子的每一天变化 , 祈祷平平安安度过寒冬 , 统计、预测未来的天气 。所以消寒图一定要有八十一笔 , 无论是画还是字 , 并大多有与之相配的消寒歌 。像《明宫史》里记载的明朝消寒图为:“津飛紅花流香春送风” 。
津飛紅花流香春送风 消寒图雕版
那些通过文字来完成的消寒图俗称为“写九” , 而图案类的消九图又叫“画九” 。这些九九消寒图伴随着历史的前行 , 不断发展出新的花样 , 乃至还有战争中宣传用的消寒画 。
***宣传用的消寒图
再来说说为什么中国人发展出了冬至开始数九的习俗 。
实际上在中国的历史上 , 冬至始终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 民间流行的“冬至大如年”说法 , 是有着几千年的深厚传统的 。早在春秋时期就有明确的文献记载 , 中国人能够通过土圭来观测太阳 , 再根据日照长短测定出冬至、夏至的节点 。他们所使用的周历更是以冬至的前一天为一年的终结 , 随后的节气则以冬至为首 , 也就是说周历的冬至就是新年 。
到了汉朝 , 冬至更是被视为极隆重的节日 , 被称为“冬节” , 自汉武帝元鼎五年实行了冬至祭天的活动后 , 历朝历代都没有放弃过这一传统 。像《淮南子》中有“冬至日 , 天子率三公九卿迎岁”的记载 。曹植在《冬至献履袜颂》也说道:“国家冬至 , 献履贡袜 , 所以迎福践长 。”
同样曾挂于故宫的消寒图
唐、宋时 , 冬至就更热闹了 , 除了皇帝要带着大臣举行祭天大典 , 普通百姓们也要在此时祭拜逝去的祖先们 。根据当时的古籍记载:“十一月冬至 。京师最重此节 , 虽至贫者 , 一年之间 , 积累假借 , 至此日更易新衣 , 备办饮食 , 享祀先祖 。官放关扑 , 庆祝往来 , 一如年节 。”这一传统哪怕到清代依旧没有改变 , 顾禄《清嘉录》有记载:“至日为冬至 , 朝士大夫家拜尊长又交相出谒 , 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 , 谓之拜冬 。”《吴中岁时杂记》:“冬至大如年 , 郡人最重冬至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