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 张伯声

[拼音]:Zhang Bosheng
【1903~ 张伯声】曾名张遹骏 。中国地质学家 。1903年6月23日生于河南荥阳 。1926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学校,1928年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后又于斯坦福大学深造 。1930年回国,先后任焦作工学院、唐山工学院、河南大学、北洋工学院、西北工学院教授,西北大学教授、系主任、副校长,陕西省科协副主席,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西安地质学院教授、院长 。现任西安地质学院名誉院长,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1980年当选) 。抗日战争期间,张伯声对前人把汉中南部出露的大片花岗岩定为“中生代花岗岩”提出质疑,并把年代更正为前震旦纪,为“汉南地块”概念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950年参加豫西矿产考察,为发现和评价平顶山煤田和巩县铝土矿作了贡献 。1950年在嵩山首次发现太古界杂岩和元古界石英岩之间的不整合面,命名为“嵩阳运动” 。1956年他调查了黄河流域许多盆地,发现各盆地均有一个黄土分布的最高线,命名“黄土线”,为黄土水成说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佐证 。60年代初期起,他创建了波浪状镶嵌构造说,认为地壳构造是呈规律的镶嵌状,而其运动则是波浪式的 。它对于地质找矿和地震预测均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主要著作有《陕西汉中地区之前震旦纪地质》(1945)、《嵩阳运动和嵩山区的五台系》(1951)、《从黄土线说明黄河河道的发育》(1956)、《中条山的前寒武系及其大地构造发展》(1959)和《中国地壳的波浪状镶嵌构造》(19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