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氧室|做好病人的“守舱人”


高压氧室|做好病人的“守舱人”
文章插图
杨丽萍(右)帮忙搬运病人。
吴巍伟 摄
【 高压氧室|做好病人的“守舱人”】 湖南日报全媒体采访人员 张璇
通讯员 吴巍伟 姚广
“杨医生,明天是星期六,可以做治疗吗?”
“可以。放心,我在。”
12月3日傍晚,华容县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高压氧室,主治医师杨丽萍送走当天最后一批病人。检查完高压氧舱各项设备,她用力关紧又厚又重的舱门,揉了揉肩膀。为方便病人就医,星期六上班已是她坚持多年的习惯。
杨丽萍在高压氧室工作18年,日复一日做好病人的“守舱人”,并从无到有建立起完备的高压氧治疗资料库,已帮助7.8万名病人治疗康复。今年7月,她被评为敬业奉献类“湖南好人”。
1996年,毕业于南华大学的杨丽萍来到华容县人民医院工作。“小杨,这项工作比较繁琐,但不能出一点错,你要考虑清楚,不能半路打退堂鼓。”2003年,高压氧室急缺医生,年轻的杨丽萍跃跃欲试,老院长再三叮嘱她。
“这些是我的‘守舱秘笈’,必须常看常复习。”在长沙培训1个多月后,杨丽萍背着3大本培训笔记回到医院高压氧室报到,跟着科室前辈学,每天守舱苦练10多个小时。“有时检查完下班回家,走在路上突然不确定某个阀门关没关,又折回去重新检查。”她甚至有了“强迫症”,令自己哭笑不得。
虽是一个人的“战场”,杨丽萍没有丝毫松懈,摸索两年,制定出一套从设备调试到规章制度的工作手册。运行至今,该院高压氧舱未发生一起事故。
翻开杨丽萍手写的高压氧舱操作记录,在100分钟的吸氧治疗里,有4次加压和4次减压操作,这意味着平均10多分钟,她就要起身用对讲机提醒舱内病人注意事项,并完成相应操作。其余时间,她要盯着舱内电子监控画面和压力表数值,记录、观察每位病人舱内治疗情况。
“只要有病人进舱,我必须守好操作台,一步也不能离开。”杨丽萍说,2015年医院搬迁,新的高压氧舱可以同时容纳16人吸氧治疗,她还能抽空去食堂吃饭。而在老院的12年,只有一台单人舱,病人从早上6时一直排到晚上10时,她就自己带饭,得空扒上几口。18年来,杨丽萍没休过年休假,还在无数个凌晨为急诊病人开舱治疗。
病人进舱感到压抑害怕,杨丽萍站在高压氧舱一个巴掌大的窗口前,一站就是1个多小时,让他们安心治疗。病人抵触进舱治疗,杨丽萍耐心劝导,有时会被情绪不稳的病人“误伤”,但她不放在心上,对病人总是一副笑脸。
很多人觉得高压氧舱很“神秘”,不了解其真正用途。有一次,医院急诊送来一名洗澡晕倒的大学生,人已经没有意识,家长想送去省级医院救治。杨丽萍连忙制止:“他是一氧化碳中毒引起大脑缺氧后昏迷,越快进高压氧舱治疗效果越好。”进舱治疗后,病人当天便苏醒。
此后,每到学生、打工人员返乡过年,杨丽萍忙着去各个病房“串门”聊天,普及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知识,向病人解释出现一氧化碳中毒等症状接受高压氧治疗的必要性。
有病人开玩笑问:“杨医生,你这么积极宣传,是不是承包了高压氧室赚钱?”
“我是守‘舱’有责,守护每个病人的健康。”杨丽萍笑着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