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字最初的含义,德字的解释

德字出处,以及解释

德字最初的含义,德字的解释

文章插图
1、“德”字是个会意字,其演变过程图见右 。[2]
-- 在甲骨文中,“德”字的左边是“彳”( chì)形符号,它在古文中是表示道路、亦是表示行动的符号,其右边是一只眼睛,眼睛之上是一条垂直线,这是表示目光直射之意 。所以这个字的意思是:行动要正,而且“目不斜视”,这就是“德” 。
-- 在金文中的会意就更加全面了,“目”下面又加了“心”,这就是说:目正、心正才算“德” 。
-- 在小篆中,仍然是会意:其右边的上方变成了“直”,“直心”为“德” 。
-- “德”是现代楷书的写法 。
2、“德”字的本义是“道德”或“品行” 。
《荀子 · 非十二子》:“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 。”
就是说:一个人要做到“问”、“学”、“让”才能算是有“德” 。
《易 · 乾卦》曰::“君子进德修业 。”唐孔颖达注:“德,谓德行;业,谓功业 。”由此可知,“德”的本意就是恪守道德规范者的“操守”、“品行” 。如“功德、品德、德才兼备、德行”等 。从“德”字的构型来分析,这里已包含有禁忌:要遵从一定的思想和行为规范 。
3、从“道德”又可以引申为“恩德” 。
《史记 · 秦始皇本纪》:“刻石颂秦德 。”意思是:用刻石树碑的方式来歌颂秦之恩德 。
明 陈继儒《袁伯应诗集序》:“袁氏(袁可立)世德其忍谖乎!”
4、由名词变为动词,则指“感激”、“恩惠“ 。
《韩非子 · 外储说左下》:“臣不德君 。”中的“德”字是“感激”的意思 。(当然,这个“感激”是从恩德变来的 。)
《左传 · 成公三年》:“然则德我乎?”
现代汉语中,则有“感恩戴德”、“德被四海”等 。“德”,也是一个人或社会好的内在的品格和价值观 。老子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
5、“德”指内心的情感或者信念,用于人伦,则指人的本性、品德 。儒家认为,“德”包括忠、孝、仁、义、温良、恭敬、谦让等 。
由此可见,在作为西周文化的重要内涵的“礼乐文明”中,“德”是核心 。德归纳为“勤朴古健、果义敢为、居安思危、善始善终 。”就是对德的最好总结 。孔子当年之所以念念不忘“克己复礼”就是因为以德为核心的西周之礼是儒家思想最为推崇的道德标准,而“厚德载物”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神遗产 。是我们构建平安和谐文化的准绳 。周人制作礼乐,隆礼重仪,确立了以“德”为先的价值原则 。敬天、保民、明德、慎罚是周人的基本的精神信仰 。周人认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德”是和“天”联系在一起的,个人、家族、国家有德,便能得到上天的垂顾,成为“受命之人”、“受命之族”、“受命之国” 。周人认为殷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无德,天命转移到了有德的周人身上 。《周易·系辞》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德”是涵盖了诚信、仁义等一切美好品行的道德范畴 。“德”的价值原则,被孔子发展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王道原则;被孟子发展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原则;被《礼记·大学》发展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道德纲领 。“德”成为中国伦理的核心概念,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概念 。
6、“德”的外化即为礼,在心为“德”,发之于心而表现为行为即为“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