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锐生平简介,维新变法的志士( 二 )


光绪二十二年(1896),维新派的重要喉舌《时务报》在上海创刊发行后,影响很大 。杨锐自愿承担该报在京城的推销工作 。与此同时,他还负责《求是报》《农学报》等维新报刊在京城的发行工作,积极宣传推广维新变法主张 。
1898年春,杨锐和好友刘光第在北京四川会馆创立蜀学会,并与在川的尊经书院的同学宋育仁、廖平、吴之英等人取得联系,让他们在成都组织蜀学会与北京蜀学会相响应 。
同年4月,康有为在北京组织了一个全国性的学会——保国会 。在该会四川籍会员名单上,第一个就是杨锐 。保国会成立后,杨锐还召集在京川籍人士组织保川会,其他类似的团体“保浙会”、“保滇会”等也纷纷出现 。
建议请张之洞主持维新大局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发布“明定国是”诏,决心变法自强,开启了变法维新运动,史称“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 。8月5日,支持维新变法的湖南巡抚陈宝箴向光绪帝大力举荐杨锐,称杨“才学淹通,志性端谨,切究当世之务,绝无浮夸之习 。”9月1日,光绪帝在西苑勤政殿召见杨锐 。杨向光绪帝提出了兴学、练兵、用人等救亡之策,并建议尽快设立京师大学堂 。光绪帝以其所言切实中肯,甚为满意,接着又召见了刘光第、谭嗣同、林旭三人 。9月5日,光绪帝封以上四人为军机处章京(即军机处办理文书的官员),加四品卿衔,参预新政,代皇上草拟有关新政的诏书 。
9月14日,光绪帝到颐和园向慈禧请安,慈禧怒斥光绪帝,并对其大施压力 。光绪帝回宫后,当天就写了一道密谕交给杨锐 。杨锐接到密诏以后,已知危机四伏,但念及“君父之急”,岂有不救之理 。他没有辜负圣恩,领旨后复奏三条意见:一是劝皇帝不要固执已见;二是主张变法要循序渐进;三是辞退旧臣无须一步到位,避免因人事任免过于骤然而引起反对声势强 。随后,杨又约林旭来京师绳匠胡同寓所商筹对策 。二人一致认为,皇上无权,官员新旧对立,恐酿成党祸 。于是在维新派中主张请张之洞回京主持大计,推进新政,并言张之洞声望高、影响大,能得到各方赞助 。应该说,杨锐等人的以上建议在当时的情势下是比较中肯而可行的,但康有为、谭嗣同将挽救这一危局的希望寄托于驻军天津的袁世凯 。
张之洞营救不成 杨锐血洒刑场
9月20日,在天津小站练兵的袁世凯向直隶总督荣禄告发光绪帝及维新变法人士准备重新夺取权力之事 。荣禄连夜回到京城向慈禧太后禀报 。9月21日,慈禧太后突然由颐和园回宫,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重新“垂帘听政”,并下令逮捕康有为等人 。
康有为、梁启超二人闻讯被迫逃往日本 。9月24日凌晨,杨锐在北京绳匠胡同寓所被捕,与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同时关押刑部监狱 。次日,湖广总督张之洞得知杨锐被捕,便多次发电报向在京城任职的张权、张检(张之洞侄儿)了解相关情况 。随后,张又发电报让此时在京觐见的湖北按察使瞿廷韶找军机大臣王文韶、裕禄等人 。张之洞还让幕僚致电直隶总督荣禄,恳请“荣中堂”能出面保杨,以免诬陷 。张之洞的搭救失败了 。
9月28日上午9时,200多名亲兵、侍卫和狱吏将杨锐等六人押上囚车 。在刑场上,谭嗣同大声高呼,仰天大笑 。刘光第大声质问监斩官,杨锐则以平和语气说:“愿明心迹,昭示后人!”监斩官刚毅说:“有旨在此不准多言 。”杨锐反问道:“我等为国为民,到底所犯何罪?”监斩官要六人下跪听旨,刘光第不肯下跪,狱吏正准备用棍棒敲打刘光第,杨锐实在不忍心见同乡在临刑前还要受辱,便回头劝说:“光第兄,跪吧,听旨而已,并不代表我们认罪!”圣旨宣读完后,杨锐、谭嗣同、杨深秀、刘光第、林旭、康广仁6人,英勇就义,史称戊戌六君子 。就义时,杨锐年仅41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