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战役发生背景和意义松山战役简介】松山战役又称松山会战、松山之战,是抗日战争滇西缅北战役中重要组成部分 。
中国远征军于1944年6月4日进攻位于龙陵县腊勐乡的松山,历时95天,本次战役胜利将战线外推,打破滇西战役僵局,同时,拉开了中国大反攻序幕 。
1942年,中国远征军首次入缅作战失利,滇缅公路被切断 。撤退到怒江东岸的远征军余部与日军隔岸对峙 。
1942年5月日军进驻怒江西岸后,将松山作为警备中心、进攻据点和防御支撑点三位一体的战略目标,开始阵地建设 。1943年太平洋败退中,日军战略专家预见到松山作为支撑滇西和缅北防御体系重要支撑点的作用凸显为首位,遂拟将松山建设为永久性防御要塞 。缅甸方面军15军令第56师团派出工兵联队,并从中国滇西、缅甸、印度等地强征民夫1670余名(其中印度人80余人,东南亚华侨138人),昼夜施工 。为保密,仅允许他们到大垭口为止 。工事完成后,为完全保密,1944年2月21日至25日,日军将抓来的民夫以打防疫针为名,全部秘密注射处死,并焚尸掩埋,战后在大垭口曾发现“千人坑” 。
至1942年底完成第一期施工 。后又以防御为主,对松山腹部阵地加固和扩建 。至1944年5月,于远征军反攻前夕完成松山地区的准要塞式堡垒防御阵地体系:在滚龙坡(日军称本道阵地)、大垭口(日军称中间阵地)、松山、小松山、大寨、黄家水井、黄土坡(日军称横股阵地)、马鹿塘编成7个据点群,每个碉堡均以数个最坚固的母堡为核心,四周有数个子堡拱卫,共有子母堡40多座,堡垒互为侧防 。并且,其堡垒为地堡,一般分三层构筑,大致相当于以三层楼埋于山体中 。1946年方国瑜教授曾现地进入日军工事,描述日军堡垒为:“敌堡垒主体构筑,大部分为三层,上作射击,下作掩蔽部或弹药粮食仓库;更于下层掘斜坑道,其末端筑成地下室,又有于下层之四周筑地下室者 。堡垒上掩盖圆径至70厘米之木桩,排列成行,积四五层,上铺30毫米厚的钢板数层,积土厚逾1米,虽山炮命中,亦不能破坏此坚固工事 。堡垒出地面之四周,安置盛满沙石之大汽油桶,排列三重,桶间复加钢板数层,桶外被土,故150毫米榴弹重炮命中不能破坏,内部所受之震荡亦微 。堡垒内三层之间,亦盖以圆木径50厘米者二三层,故上层倒塌不致影响下层 。堡垒外围遍布蛛网状交通壕,以连接各主要阵地,甚至步兵炮亦可移动 。且交通壕侧壁凿有大量洞穴式掩蔽部,并连缀大量散兵坑 。部分据点外设有铁线网两三道,纵深4米 。随着堡垒阵地群的建成,整个松山也将近挖空,状如大型蚁巢,地下交通网络四通八达,电灯、供水俱已解决 。因伪装良好,无论空中还是陆上,均不易查觉也不易破坏 。
1944年5月,中方为打通滇缅公路,20万中国远征军集结滇西,进攻龙陵、腾冲和松山 。原计划主攻腾冲,以便尽快与驻印军取得联系,而对龙陵方向以防御日军增援为主 。但是,进攻部队在高黎贡和腾冲方面损失惨重 。中国方面远征军与援军整编为滇西远征军下辖第十一第十二集团军共计16万人,并且接收了少量美式装备,当中大部分军官亦接受了美军的训练 。驻印军(X部队)开始从印度反攻缅甸,按照史迪威的计划为配合驻印军行动,滇西远征军(Y部队)分左右翼渡过怒江占领腾冲、松山、龙陵 。
松山的战略地位尤其重要,它扼守着滇西进入怒江东岸的交通咽喉 。紧靠怒江惠通桥,“前临深谷,背连大坡”,左右皆山,松山突兀于怒江西岸,形如一座天然桥头堡,扼滇缅公路要冲及怒江打黑渡以北40里江面 。而且掌握著怒江战场的主动权:进可攻,退可守,还与腾冲,龙陵形成犄角之 势,互相呼应,松山不克,滇缅公路不通,交通运输困难,反攻龙陵、腾冲,就会得而复失 。所以说松山战役是滇西战役中关键性的战役 。被称为东方的直布罗陀 。
- 五丈原:三国时期发生的诸葛亮最后一战
- 明初四大案是哪四个?明初四大案是怎么发生的?
- 葵丘位于现在哪里,葵丘之会发生在哪里
- 越南战争终结战胡志明战役而残忍程度让世人所忌惮
- 1975年4月4日北越发动对南越总攻击胡志明战役
- 李谅祚参与了哪些战役?结果如何
- 顺化战役中美国大学生为什么会帮越南打赢这场战役
- 越战中最激烈巷战顺化战役直接摧毁了越南近四百年的古都
- 胡志明战役简介胡志明战役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 胡志明战役过程简介胡志明战役的结果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