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是日本人却反对过甲午战争,胜海舟为什么会反对甲午战争

胜海舟反对甲午战争的重要证据,是他在开战时的一首诗:
邻国交兵日,其军更无名 。可怜鸡林肉,割以与鲁英 。
松浦引用当时处于外交中枢的林董的回忆,说道:“此次战争,如果仅就事论事的话,是颇为无理的,胜安房亦以无名之师而论之 。”认为林董能够理解海舟的“无名之师”之说,但是出于巨大的有形无形利益的考虑,而不顾道义发动了甲午战争 。由此,“放弃了对清国或中国人所怀的畏惧之念,而以侮蔑感取代了” 。接着他这样评价胜海舟:“他从幕末以来一贯是亚洲同盟论者 。一直维持着以东亚三国的团结扭转欧美侵略的原则立场 。没有与清国对立而置身于欧美一方的思想 。”强调胜海舟“对中国和朝鲜的敬畏,在战前、战后都没有改变” 。
为什么胜海舟认为出师朝鲜是“无名之师”?松浦玲引用胜海舟1894年7月16日的一份上书草稿来说明 。此草稿的内容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他认为清朝出兵朝鲜,非“清帝之兵”,即不是“清国的正规军”,而是“宰辅之手兵”即“李鸿章的私兵” 。他分析说:“将清朝的军队理解为李鸿章的私兵,将李鸿章派遣的军队解释为私自的援助的话,那么以对应于清国军队的出兵、在条约上被承认的对抗措施这种名分而派出的日本的军队,其名分就要失去了一半 。”进而,他所引的胜海舟手稿中还说道:“呜呼!出兵朝鲜之清军,为该国宰辅之手兵,非我王师之匹敌 。彼若加以无礼骄慢,将可以讨罪 。然不可以此兵为清国国军,于此小事上争雌雄 。”对此,松浦玲解释说:“日本虽然不应该出兵,而现实是已经出兵了 。但是,即便发生冲突,也必须将其限于私斗 。因为对方是私兵 。万一弄错了,也不要将他们视为清国的正规军而挑起战争 。”
【此人是日本人却反对过甲午战争,胜海舟为什么会反对甲午战争】另一方面,在此草稿中胜海舟反对应朝鲜内政改革而出兵,因为日本自身的内政都问题重重 。为此松浦玲评价说,日本对朝鲜之事进行和平忠告的资格都没有,海舟因此继续呼吁作为亚洲国家要相互协助 。草稿中说:“为向朝王说明派大使去,以邦家之前途、宇内特别是亚洲之形势,恳笃说论,要以协力同心为先务,此等事情,彼非不解 。”“我不以此理相忠告,非邻邦交际之实谊 。”
综合以上两方面,松浦玲总结说:“海舟反对朝鲜出兵 。反对出兵的日本军队与清国军队的冲突 。反对以武力为背景干涉朝鲜的内政 。即便是和平的,也反对以先辈的架子进行忠告 。必要的仅仅是提倡同为亚洲国家的协力关系 。总之,这时政府与军部所做的一切他都反对,与他所认为必要做的方向完全相反 。”我们不怀疑胜海舟的“无名之师”及其对出师非难的良好初衷,但是随着战争已经成为事实及其战争的进展,仍坚持说他还是反对战争的,就明显有些牵强甚至与历史事实相悖 。如上述“私兵”之说,即所谓“不可以此兵为清国国军”显然是掩耳盗铃 。他对战争的支持态度,也有歌为证 。如他特意作了三首和歌题为《送山县将军》:
勇武之师解逆鳞,盼君早日凯旋还 。
鸭绿江上浪花高,精锐猛士气昂昂 。
旭日旗帜迎风展,插上高丽长白山 。
如《冰川清话》的编纂者吉本襄所言,此歌“意气昂然,为真适合征清饯行之作” 。开战时的“无名之师”到这里变成了“勇武之师” 。将中国和朝鲜视为“不服从的仇敌”,鼓励日本的“勇武之师”跨过鸭绿江,将日本的旭日旗插到长白山上,可见其气概非同凡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