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的托孤之臣褚遂良为何其忠诚百年后才得到认可?( 二 )


李治即位后,对褚遂良非常感激,封其为河南县公,第二年又升为河南郡公 。永徽四年(653),褚遂良被拜为尚书右仆射(相当于宰相),执掌朝政大权 。然而李治做梦也想不到,因为立皇后的问题,褚遂良成了他最大的绊脚石 。
永徽六年(655),李治想要废黜王皇后,册立武则天为皇后 。有一天,他传召长孙无忌、褚遂良、李勣和于志宁四位重臣入内殿开御前会议 。这些人事前得到消息,商议如何劝谏,但谁也不想放这头一炮,褚遂良主动请缨说:“我来吧 。我奉先帝遗诏辅佐陛下,如果不尽愚忠,无脸去见先帝 。”
李治一开口,就把废后的理由提得很充分:“罪莫大于绝嗣,皇后久未生育,而武昭仪生有皇子,众位卿家意下如何?”没等别人开口,褚遂良第一个站出来说:“皇后系出名门,也是先帝为陛下所娶 。先帝去世之际,曾拉着微臣的手说:朕现在将佳儿和佳妇托付给卿 。当时陛下也在场,想必听得很清楚 。臣没听说皇后犯了什么过错,岂可轻言废立之事!臣绝不会为了曲意奉承陛下而违背先帝的遗命 。”
任凭李治如何解释,褚遂良就是不同意,当天的会议不欢而散 。第二天,李治再次召集开会,褚遂良直言不讳地说:“陛下一定要改立皇后也可以,但请另选他人 。武昭仪曾侍奉过先帝,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事,又怎么能瞒得过呢?倘若立她为皇后,天下人将会作何感想呢?”
这句话说到了李治的痛处,他羞愧得没有说话 。褚遂良却越说越激动:“愚臣触犯了圣上的尊严,罪该万死,只愿不辜负先帝的厚恩,哪里还顾性命 。”说完把帽子摘了下来,还把上朝时执的手板放到台阶上,说:“还陛下这个手板,我要告老还乡!”李治大怒,命令侍卫直接把他架出去,一直躲在幕后偷听的武则天气得不得了,喊道:“怎么不杀了这个老混蛋!”
最终,李治不顾褚遂良等人的反对,册立武则天为皇后 。褚遂良因为违背圣意,被贬为潭州(今湖南长沙)都督 。显庆二年(657),又贬到桂州(今广西桂林)任都督 。武则天还不解气,不久又将他贬为爱州(治所在今越南清化)刺史 。显庆四年(659),褚遂良在流放中绝望地死去 。
遭受非议出于公心
在褚遂良的政治生涯中,也多遭受非议之处,其中争议最大的,就是刘洎之死 。
这件事,《刘洎传》是这样记载的:贞观十八年,唐太宗亲征辽东,命太子李治监国,同时令刘洎、高士廉和马周等重臣辅助太子 。第二年,唐太宗因征辽失败,急火攻心,身上长了一种毒疮,回到定州时病情一度十分严重,生命岌岌可危 。刘洎、马周闻讯赶来探望,出来后,褚遂良问情况如何,刘洎悲伤地流下了眼泪,说:“圣体患痈,极可忧惧 。”然而褚遂良后来却跟唐太宗说:“洎云国家之事不足虑 。”意思是说,刘大人觉得现在国家之事不用忧虑 。病中的唐太宗听到这样的话,心情可想而知 。
病愈之后,唐太宗召刘洎询问此事,刘洎据实以对,并说马周也在场,可以为自己作证 。太宗问马周,马周与刘洎说的一样 。然而褚遂良坚持说自己听到的才是真的,唐太宗最后决定相信他,赐刘洎自尽 。
这件事最大的争议焦点,就在于褚遂良是不是诬告、陷害刘洎,如果是,他的动机何在?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他不相信褚遂良会陷害刘洎,理由有三:第一,褚遂良是忠直之臣,不会干出如此下作之事;第二,褚遂良与刘洎素无怨仇,没有干这种事的动机;第三,记录这段史实的《实录》是许敬宗所修,而许敬宗与褚遂良关系不睦,很可能是他将刘洎之死归咎于褚遂良 。北宋学者孙甫、大文豪苏轼等基本也持同样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