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惜春的悲剧意蕴 什么叫悲剧意蕴( 二 )


第三十六回,作者叙述薛宝钗等女子劝宝玉结交士大夫,谈事业经济 。贾宝玉道:“想不到,闺房女子也落入国贼鲁迅的行列,有了钟灵毓秀之德 。”《脂肪检讨书》下面又有一句话:“所以,古人除了四书之外,烧别的书,都是灾难 。”“成高本”删除了这句话 。这句话就像《胖评》里所谓的“解决不了的就解决了” 。其意义与《儒林外史》之初的陈大义相同,王冕批评朝廷“用五经四书八股文来选拔学者 。读书人有此道自荣,看不起那篇散文的出处 。”高鹗热衷于科举,从不公开批评科举,只读“四书五经” 。
追溯到第七十八回,《迟子建莲花颂》,《陈赓本》在颂词前有一段说明贾宝玉的《莲花颂》是抄楚辞,是“以言表其痛”之作 。贾宝玉是个不爱看正经书的人,所以“歪歪扭扭”“默默无闻” 。《成高本》删除了这段话,弱化了这段讣告中表达愤怒的意思,应该与曹雪芹的意思相反 。这项整理工作应该继续下去,可能会有更多的发现 。
白先勇觉得“成高本”被边缘化了 。虽然有理有据,但他的辩解并不能挽回其损失的大势,或许只能是一种无奈的遗憾 。但他认为,年轻人只知道“胖评书”而不知道“成高本”的“梦想”,却不是无缘无故,更不是替别人担忧 。
“成高本”和“新派本”是《红楼梦》小说世界的完整形态 。即使《胖评》是一部基本完整的80部书,但古今中外的读者都把它当作一部未完成的小说 。没有后四十回,就不是一个完整的《红楼梦》小说世界 。读者如果看不到“林黛玉烧稿断痴心,薛宝钗大礼”这样的情节,是不会感动的,也不会给予高度赞扬和评价的 。读者看不到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主要人物的悲剧结局,所以《红楼梦》不会是王国维所说的“悲剧中的悲剧” 。虽然文学作品应该是有韵味的,评论家也经常用“韵味无穷”、“韵味无穷”、“结局无穷”作为褒义词,但一般读者的阅读心理还是期望知道故事有个结果 。一部小说,不管是长的还是短的,都应该有它的完整性 。所谓完整,就是表现出一个完整的意思 。如果一个事件没有表现出一种意义,它就不会形成一个单一的整体,确切地说,它就不会成为一部小说 。比如,当读者只看了八十遍的《胖评》时,虽然有人称赞其作文,但并没有感受到《红楼梦》小说世界的悲剧意蕴 。虽然不能肯定说没有《红楼梦》的后四十回,就不能流传久远,读者众多,文学声誉很高 。事实上,红楼梦120回获得如此大的影响,赢得如此高的声誉,是不争的事实 。《新校本》之所以取代《程高本》广为流传,是因为《新校本》沿袭了《程高本》的后四十回,所以不完整的《脂评》在现在和将来肯定不会广为流传 。
白先勇认为,读者只看《脂肪评论》是一种“不健康现象”,是有道理的 。目前确实存在过度宣传“胖评”不彻底的倾向 。如果读者只看《脂批》,对《红楼梦》这种文学经典的伤害是很大的 。如果看不到《红楼梦》几个主要人物的结局,就体会不到这部小说的悲剧性、社会内涵和文学价值 。比如鸳鸯,前八十回只写她心地善良,心地善良,是贾离不开的贴身丫鬟 。唯一大的是她反抗贾的原谅接受了她的情节,所以读者只能知道她是一个有尊严的女奴 。后四十回叙述了鸳鸯在贾母死后上吊的悲剧结局 。小说题目叫《主殉难》,明显是对旧道德的语言粉饰 。若相互对应,便显其深意 。看到鸳鸯在贾母死后立即上吊的结局,就可以理解鸳鸯拒绝接受贾赦的房子或者说对贾母的依赖的实用性了 。她没有资格反抗 。如果她失去了贾母,她将失去靠山,她的生活将陷入被别人操纵的境地 。上吊将是她避免更多不幸的唯一选择 。这一切都是因为她是一个没有自主权的奴婢 。另一个例子是贾母 。前八十年,读者只看到了她的尊严、享乐和在家族中的权威 。一些翻译称她为这个贵族家庭中最贤惠、最聪明的女士 。宝玉与黛玉的叛逆之爱是在她的溺爱中产生和发展的 。这是因为她没有看到,在最后的四十年里,她成为了小说第三回“薛宝钗闺中成大礼,林黛玉魂转恨天”悲剧喜剧的幕后推手,林黛玉初入府时,抱着失去母亲的外甥女痛哭 。所有站在地下的人都掩面而泣 。“这一幕很感人 。直到第九十七回,林黛玉听到宝钗要嫁给宝玉的秘密消息后晕倒 。贾母弥留之际,在床前说:“在我们家,自然没有别的事,这个心病永远不能断 。我亲爱的林,如果不是因为这个心脏病,我愿意花任何钱让它发生 。如果没治好,我就没心没肺了 。”这句刻薄的话把黛玉的命推得死死的 。前后对应,清晰地揭示了这位善良老奶奶“以理杀人”的弦外之音 。这是《红楼梦》小说世界中贾母形象的典型意义 。如果贾母只是一个善良幸福的淑女,她真的会成为《红楼梦》悲剧世界中的多余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