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香是什么意思( 二 )


第二 , 冷僻词多 。在唐代的地名中 , “梆梆”“梆梆”等晦涩难懂的词足以让我们的字典尴尬 , 但仍有一些有声无词的口语词在直接挑战我国的文字学和语言学 。我在公社工作的时候 , 去一个村下乡 。几个不识字的村干部自豪地给我讲了他们“大文盲难倒大同市”的故事 。那一年 , 他们外出到山西大同打工 , 晚上住酒店 。作为一项规则 , 他们必须登记他们的姓名和身份 。看到服务台的小女孩很天真 , 他们想开个无伤大雅的玩笑 。小女孩问:“名字?” , 一人先答:“高老biāng” 。小女孩愣住了 , 想了半天 , 脸红了 , 说:“不好意思 , 改个人注册!”另一个人上前推说:“那就写我吧 , 皮ā先生” 。小女孩忍不住尴尬 , 叫来了经理 。经理想了很久 , 意识到她在开玩笑 , 就笑着发现了 。这两个词可以用拼音拼写 , 也可以用语音发音 , 但是任何一本词典都没有这样发音的词 。但在行唐方言中 , 它们其实是两个象声词 , 描述的是敲击物体的声音 。
第三 , 逃字多 。属于这一类的词 , 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有原因的逃避 , 比如“求”字 , 这是古语 , 是求的意思 。如果你想四处看看 , 你必须四处看看 。到了行唐话 , 你就抛弃了它的本义 , 只采取寻找时的动作 。“看”变成了四处游荡 , 偶尔指自己得到的东西 , 发音也从“xún mì”变成了“xuē mò” 。另一种是无缘无故的逃避 , 如“怯”字 , 本义指胆怯、恐惧 。可是到了行唐话 , 它所表达的意思突然失去了锋芒 , 衣着讲究 , 谈吐优雅 , 故作姿态 , 语法规则混乱 。
第四 , 有一些自造的词 。行唐方言不仅善于“造词” , 而且善于“造义” 。造词者 , 如“蹲”为“鼓”(读作) , 欺凌或打骂为“降杠”(读作xiāng bà) , 烦闷烦恼为“烦”等等 。这些话在唐县一带旅游的人很难理解 。义制造者 , 不妨拿几年前在全县流行的一种语言现象来举例 。那一年 , 一个来自村妇的极其不雅和晦涩的词“年轻”突然流行起来 。这个词的本义应该不用解释了 , 但当时在唐朝 , 它几乎成了所有褒贬人的词语的替代品 。凡是形容人有本事、会说话、会跑 , 甚至帅、丑、笨、富、穷、精 , 都需要称之为“年轻” 。连续两三年 , 说到唐朝的人或行为 , 都是“年轻” , 甚至形成一种文学表达 。
五、有一些古字 。在唐方言中 , 有些现代人听不懂 , 但却是继承古语的词 。虽然话不多 , 但也偶尔出现 。如软件bug , 统称为“bug”(读作“bug ”)
尽管如此 , 唐方言仍然像唐朝的一张名片 , 成为对内对外交流的重要工具 , 甚至是证明和令牌 。这有点像革命老师说的 , 无产者可以凭借一首《国际歌》找到全世界的朋友和同志 , 而唐朝的人可以凭借自己的方言和老乡交朋友 , 获得信任 。20年前 , 我在一个村子主管乡镇企业的时候 , 和企业负责人一起去内蒙古包头出差 。谈完生意 , 我就在街上溜达着聊 。突然 , 一个男人拦住了我:“河北?”我们点头 。又问“唐朝的人?”我们再次点头 。那人顿时激动起来:“哦 , 听声音你是老乡 。回家坐!”虽然陌生人见面 , 但是很亲切但是不方便轻易打扰 , 所以我们婉拒了 。那人见我们真的不去了 , 就说:“我是唐朝XX村的 , 家里有兄弟姐妹 。哪天我回去 , 能不能请你给我家带点东西?”见人家如此信任 , 我们也不好拒绝 , 便一口答应下来 。第二天 , 那个人带了两个包裹到我们住处 。回去后 , 我们马上查询了该男子的亲属 , 并交付了委托的物品 。你看 , 一个远在千里之外的陌生人 , 光是听他的家乡话 , 就自信到相信自己的财富 。这种信任难道不是来自平实生硬的行唐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