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传庭明朝的中流砥柱,他一死明朝也就完了

明朝是一个如同流星般划过天际的王朝,它富庶,它节气,它强大,它传奇 。没有一个朝代如同明朝,可以给人悲喜同在的感触,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也没有一个朝代,能让人如此激烈的讨论,或藏或痞,或赞或毁 。大明是令人遗憾的,它的灭亡是那么突如其来,却又好像理应如此 。
在明朝末年,有一个年轻的皇帝和一群有为的名将,他们生不逢时,成为王朝的祭奠,然而他们却如同流星,奋力一搏,深深书写着大明的慨然与苍凉 。
明朝在腐朽落寞的最后关头,曾经涌现过很多能力挽狂澜的名将,卢象昇,孙承宗,李定国,袁崇焕,孙传庭,熊廷弼 。每个人都曾有机会颠覆明朝覆灭的必然,从历史上延伸出一段故事,然而每个人又如同昙花一现,带着命运深深的叹息 。这其中,孙传庭是最特别的一个 。
孙传庭是个彻头彻脑的儒生,26岁就高中进士及第,本来是为做官储备的辅佐之才 。没想到命运却给他开了一个玩笑,将怀揣着儒家治国道理的儒生推到“剿匪”第一线 。
别的将领跟孙传庭不一样,人家世世代代就是武将,孙传庭本来是文官,临危受命成了“剿匪”头子,这也是命运赐予他的无奈 。
孙传庭生在万历年间,当时张居正大刀阔斧的将明朝枝枝蔓蔓砍伐一番,露出“中兴气象”,张居正倒下后,国运再一次黯淡 。
孙传庭在宦海沉浮中坚持到了崇祯八年,明朝开始进入惊风骇浪的时代 。各地起义军风起云涌,金銮殿上那个年轻的皇帝再也坐不住了 。
当时孙传庭被提拔成顺天府的府丞,还没坐稳板凳,就接到朝廷的诏书,朝廷说,希望孙传庭能够出任“剿匪”总指挥,肃清陕西的土匪 。当时陕西巡抚无能,无力弹压,叛军越来越嚣张,搞的陕西百姓没有一天安稳日子过 。
孙传庭匆忙到陕西,他面对叛军不慌不乱,镇定自若地指挥了这场战役,展现了过人的军事天分 。盘踞在商洛的整齐王被朝廷被他诛杀了,朝廷对他颇为嘉赏 。
不过,大明也是气数已尽,刚剿杀了商洛的叛变,一股起义军又在关中成了气候 。孙传庭又被派去关中“剿匪”,起义军越弹压越多,灭了东边的,西边又出来了,搞得孙传庭一个脑袋两个大,偏偏大明朝廷也不安稳,崇祯帝时刻想着怎么用“驭臣之道”,对在外打仗的名将一边嘉赏,一边弹压,还请人去“监督”,左右掣肘,搞的名将都进退两难 。
随着战事的进展,孙传庭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剿匪一刻也不能停,关外努尔哈赤已经渐成势力,直指京都 。
孙传庭有全局意识,知道努尔哈赤想趁内乱杀入京都,于是加快了剿匪的力度,他率领本部军马亲自迎敌,还联络河南等地的明军,想形成合围 。但没想到河南的起义军窜起,让孙传庭首尾不顾,十分狼狈 。
孙传庭此刻成了大明的“修补匠”,拆了东墙补西墙,搞得元气大伤 。这时北方的女真人跃跃欲试,想要趁乱夺取京都 。在这样艰难的局势下,孙传庭还是收拾了关中、河南的起义军,给大明立了大功 。
眼下大明几百年的基业摇摇欲坠,各地的义军像蝗虫一样越灭越多,公元1638年,以多尔衮为首的清兵直逼北京城,绵延不断的万里长城也并非铜墙铁壁,无力阻止他们的铁骑 。
此时,大明朝廷赶紧叫将领回来护驾勤王,卢象昇就被推倒历史的台前 。卢象昇也是儒将,并且非常有才能,他却因为战功显著而被崇祯帝猜忌,崇祯帝对他百般忌惮,导致他无法甩开膀子大干一场,最终在巨鹿为国捐躯 。
孙传庭临危受命,在京城跟多尔衮作战,就在这种情况下,明廷居然有很多大臣说“议和” 。崇祯帝一方面忌讳孙传庭,怕他谋反,一方面又犹豫不定,到底是战是和,孙传庭因为得不到皇帝的支持,一急之下耳朵不好用了,但崇祯帝依然对他不信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