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不上大夫历史之谜:不因大夫免刑罚

虽说律法渊源来自于“礼” , 也有“寓刑于礼”的例子 , 但《礼记》重点强调的还是道德规范 , 和法律是两码事 。《礼记》上这句话的原文是:“国君抚式 , 大夫下之 。
大夫抚式 , 士下之 。礼不下庶人 , 刑不上大夫 。刑人不在君侧 。兵车不式 , 武车绥旌 , 德车结旌 。”这是在讲乘车的礼仪 。大意是说两辆车在路上遇上了 。
【刑不上大夫历史之谜:不因大夫免刑罚】一辆是国君的 , 一辆是大夫的 , 大夫要下车 , 国君不用 , 扶着车前面的横木 , 点点头 , 就可以了 。同样 , 上级遇到下级 , 也都是下级要下车 , 上级扶横木点头即可 。
网络配图
“礼不下庶人”是说这个规定一般老百姓不用遵守 。因为 , 老百姓不吃财政拨款 , 所以没有必要这么严格地去规范 。“刑不上大夫”就是说如果违反了这个规定 。
级别是大夫的话 , 国君也不能利用暴力来逼迫大夫 , 那些执行刑罚的人 , 这时候也不要跟随在国君身边 。简单地说 , “刑不上大夫” , 最早和法律基本没有关系 。
当然 , 后来这句话在不断被引用的过程中 , 产生了变化 , 意思就被发挥了 。大概是从写《过秦论》的贾谊开始 , 渐渐地 , 我们现在理解这个意思就成了主流观点 。
直到近代 , 梁启超、郭沫若也都这么认为 。但其实这层意思更多地来自于知识分子的美好愿望 , 或者说 , 来自于士大夫阶层对帝王的要求和限制 。
但你看看中国历史 , 就会发现 , 刑上大夫这样的事从古至今不曾断过 。最早周公诛管叔、蔡叔 , 厉王流放于浇 , 就是著名先例 。到了汉文帝时期 , 文武百官如违犯法规 , 朝堂之上仍难免遭受如同寻常百姓一样的刑罚 。考虑到这些受罚的高官的面子问题 。当时的执政、执法官员提出 , 对高级官员施刑时要宽待一些 , 汉文帝倒也痛快 , 接受了这个建议 。“刑不上大夫”只不过是刑少上点 , 或者不公开上大夫而已 。如何去把握怎么少上 , 或者如何不公开上 , 历史亦有参考 。比如西周时期有个“八辟” , 后来也叫八议 , 意思就是说有八种人犯罪 。
要特别审议:一曰议亲(皇亲国戚)之辟 , 二曰议故(皇帝的故交旧友)之辟 , 三曰议贤(有德行的人)之辟 , 四曰议能(有大才能的人)之辟 。
网络配图
五曰议功(有功勋的人)之辟 , 六曰议贵(高官显贵)之辟 , 七曰议勤(为国服务特别勤劳的人)之辟 , 八曰议宾(前朝皇帝子孙)之辟 。不过 , 这个规定执行并不严格 , 时断时续 , 关键要看君王的态度和心情 。
再举个例子 , 发生在唐朝著名的长孙无忌身上 。有一天 , 他刚从前线作战回来 , 向李世民汇报工作 , 进内殿时忘记摘刀 , 跟皇帝李世民聊完事 。
走的时候 , 被看门的保安发现了 。此事本来非常严重 , 至少也属于“十恶”中的大不敬 , 要知道 , “十恶”是最严重的十种罪行 , 所以十恶不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