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儿有泪不轻弹:圣人孔子为什么会三次流泪?

“男儿有泪不轻弹”大概是中国男人受到的第一性别教育 。可最近读《论语》发现孔子也曾流过泪,而且不止一次 。当着众弟子的面流泪,以致于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事件被记入典籍 。这多少让人感到意外 。一个其智若圣的男人缘何流泪?
一哭丧主
《论语》有两处记述了孔子的哭泣,其中一次是为丧主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临丧哀,不甘 。日哭,则不歌 。”孔子早年曾治丧礼,他主持的丧礼应该很多 。可如何一遇丧主在旁便食不甘味并哀伤哭泣?这也太没有职业水准了 。即使“丧,与其易也,宁戚” 。那也应该是丧主悲戚,何至专业主持“哀”而“日哭”?那一定是触碰到了孔子的痛 。
网络配图
史上有一哭丝毫不逊孔子 。“舜往於田,号泣於旻天 。”舜为天子曾跑到野外对着苍天放声哭泣,这又为何?孟子解其故,“怨慕也” 。3岁丧父的孟子将心比心很容易就读懂了圣人的号泣 。原来皆为“怨己之不得其亲而思慕也” 。舜,“五十而慕者”,是天下首孝 。同理孔子“终身慕父母”亦当是大孝 。3岁丧父,17岁丧母的孔子心中一定贮藏着潮水般不停涌动的追慕之情,尽管他魁梧高大且有“岁寒松柏”的刚毅坚强 。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凭借《蓼莪》的失枯之痛我们不难体会孔子的“哀”“哭” 。每有丧主在旁孔子的思亲之绪便会砰然而至 。那一日孔子食不能饱腹,味不能甘甜,一个酷爱音乐的人一整天都不再歌唱 。那一日,他像从一条悲伤的河中走出,整日滴着思亲的泪水 。这让两千多年后的我唏嘘不已 。孔子“遇”丧则哀,悲则便哭,这不是仅有“丧事不敢不勉”的职业态度可以做到,也非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能够圈点 。一定是将每一个生命都浸润在他博大的胸怀中了 。
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爱自己的父母是最重要的 。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爱的人又如何去爱他人 。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普世道理从流着思亲泪水的孔子口中说出时,我们真切感觉到他推己及人的真诚笃实 。也才深刻领会“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话语中的恳切期待 。有着“朝闻道,夕死可矣”理想宣言的孔子告诉人们,君子知天命,仁者要“爱人” 。孔子的哲学从来都不空洞和抽象 。所以哭泣是“仁”的事,不哭定是“不仁”的事了 。我想刘邦断不会哭的 。项羽声言要拿他的爹熬肉汤,他居然戏称可以分一杯羹 。杨广也不会哭,否则不会弑父杀兄 。在他们心里,亲情大不过一国之利 。而一旦眼里只有利哪里还会有泪 。一个没有了眼泪的人又怎能是一个真正的人 。
网络配图
二哭子产卒
《孔子家语》和《左传》都记载了孔子的又一次哭泣 。子产卒,孔子闻之泣:“古之遗爱也!”子产,孔子闻其名未谋其面的郑国宰相,一个执意改革的政治家 。他离世的那一年孔子30岁 。30岁的孔子可还没有接受南宫敬叔两兄弟随其学礼,授徒讲学的伟大生涯还没有开启 。30岁的孔子也还没有适周拜会老子,虽鲁人皆知“鄹人之子知礼”,可问礼的计划已在酝酿 。30岁的孔子尽管有了“委隶”“乘田”的历练,但还没有机会向齐景公说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治世名言,虽然他的仁道思想学说已经确立 。
30岁的孔子饱足了精神,蓄势待发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勉励君子的同时,孔子也勉励自己 。一切都正在起步的孔子多么希望有更多的力量彼此呼应,结伴而行,共同挽救礼崩乐坏的世道 。郑国子产、齐国晏子在孔子看来都是施行仁道的种子选手 。尽管子产铸刑鼎,孔子观点与之相左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 。”孔子以为刑与法管得了身管不了心,管得了一时,管不了一世 。而“礼”可以明德,德可以明心,心明了身自然可以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