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梁诗人王僧孺生平简介,一生有哪些知名作品?

王僧孺,字僧孺,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 。
魏卫将军王肃八世孙 。祖父王准是南朝宋司徒左长史 。父亲王延年,家道中落 。僧孺五岁时就能读《孝经》,六岁能属文,因家贫,常帮人抄书,所写既毕,内容都背诵无误 。南朝齐时担任太学博士,因善辞藻入幕于竟陵王萧子良门下,编撰《四部要略》,与任昉有往来,与沈约、任昉并为当时三大藏书家 。南朝梁初官至御史中丞,后任南康王长史,被典签汤道愍所排斥 。天监十年,转徙至南徐州 。工于书法,《南史》本传说他“善楷、隶” 。晚年患有“癫眩屡动,消温频增”之病 。作品都散佚,明代张溥辑为《王左丞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
家族背景
王僧孺祖上,为南徙的王姓望族,从魏至晋历世显奕 。可是到了王僧孺的父亲王延年,家道中落,生活清苦 。为了维持生计,王僧孺的母亲不得不“鬻纱以自业”,王僧孺也不得不“佣书以养母”(《南史》本传) 。王延年在世的时候,王僧孺五岁就开始读书,6岁就能写文章 。王延年的逝去,王僧孺虽然失去了场屋之学和严师训练的条件,但他却有着强烈的求知欲 。他排除窘迫生活的侵扰,边抄书边诵习,从而不仅使他博览了三坟五典、五经六艺,还旁涉多种杂家著作,为成为一个渊博的学者奠定了基础 。之后的整理《百家谱》,撰成的《十八州谱》、《东南谱》均有赖于此 。
虽然王僧孺为当时的饱学之士,然而于宦途多不顺遂 。在齐,是曾参与了萧子良主持编撰的《四部要略》,但“俱为学士”而已;萧长懋慕其名,曾召为“官僚”,而萧长懋的死又堵塞了上升的门户;终于齐,出为晋安郡丞,“仍除候官令”(《南史》本传) 。人生的不尽得意,发言为诗,铸成了“万行朝泪泻,千里夜愁积”(《夜愁示诸宾》)的名句;泼洒为乐府,积成“不许跨天山,何由报皇德”(《白马篇》)的哀怨 。任昉的慧识,曾造成处于泥途挣扎的王僧孺的转机,除尚书议曹郎,迁治书侍御史,后来出为钱塘令 。但齐不久崩溃,一时的葳蕤顿时凋谢 。
荣誉
南朝梁立国之后,王僧孺被召为临川王后军记室参军,“待诏文德省,寻迁南海郡” 。王僧孺受宠若惊,并期冀于南海有所作为 。南海为梁的对外门户,过去的郡守只不过是坐地官商,从转手中谋取私利,中饱宦囊 。王僧孺有睹于此,不胜感慨地说:“昔人为蜀郭长史,终身无蜀物 。吾欲遗子孙者,不在越装 。”并着手扭转吏风,颁布了《南海郡求士教》,以寻求贤材的佐助 。因此王僧孺在南海视事才“朞月”,就取得了人民的爱戴 。当他被征调回京的时候,“郡民道俗六百人诣阙请留” 。回京,“拜中书侍郎,领著作,复直文德省,撰《中表记》及《起居注》,再迁为少卿,出监吴郡”,后回京“参大选,请谒不行”(《梁书》本传) 。当时梁的吏治腐败,以至“天下宰少”“罕有廉白者”(《梁书·贺琛传》) 。于此境下,似王僧孺可谓凤毛麟角 。
作为
在任昉逝去的后一年,王僧孺出为南康王萧绩的长史,“行府、州、国事”;天监十年,王僧孺又随萧绩转徙至南徐州 。就在这一年,王僧孺却遭受到沉重打击,并且“逮诣南司”(《梁书》本传),王僧孺还不得不诚惶诚恐地的写作《逮诣南司辞府笺》,请求萧绩“借其从容之辞,假以宽和之色”予以斡旋 。关于这次事件,《南史》与《梁书》记载不同 。《南史》说养妾,《梁书》则认为是弹劾者汤道愍报复;后人则一般认为纯系诬陷 。这时王僧孺已行年50,又患有“癫眩屡动,消温频增”之病,处在“委仕任期,故不复呼医饮病”的境地 。然而他仍然在挣扎着,写成致友人《与何炯书》以自明心迹,并喷射出对迫害他的邪恶势力的愤怒火焰 。该书如泣如诉,有着裂人肺腑的感染力,系全梁文中少见的佳什 。另外,王僧孺还在“忧患之余”,写成多篇“文辞危恻”(张溥:《王左丞集题辞》)的诗文如《送殷何两记室》、《答江琰书》等,不只繁富了他自己的创作,还与时尚的绮靡文风分庭抗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