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大澂在甲午战争清军败局已定时上书朝廷请缨出战,结果如何?

1895年1月 , 持续了5个月的中日甲午战争已经进入尾声 。
在陆战上 , 由于清军将领叶志超贪生怕死 , 在平壤之战中不战而逃 , 将朝鲜全境拱手于人 , 导致日军轻轻松松地占领了朝鲜 , 并趁势突破鸭绿江防线 , 入侵辽东半岛 , 占领了凤凰城、岫岩、海城等地 。
在海战上 , 清朝北洋水师一战败于丰岛 , 二战败于黄海 , 受到一定损失 , 但并没有“伤筋动骨” 。可是 , 李鸿章为了保存实力 , 命令北洋水师躲到入威海港内 , 不准巡海迎敌 , 使得日本海军不战而获得黄海的制海权 。
清朝军队败局已定 。
其实 , 早在1894年底 , 当日军突破鸭绿江防线进入辽东 , 将战火燃烧进中国本土时 , 清朝方面就慌了手脚 , 担忧辽东“龙兴之地”遭到兵燹之灾 , 便请美国政府出面 , 与日军进行和议 , 更与1895年1月14日正式派户部侍郎张荫桓、湖南巡抚邵友濂为全权大臣 , 赴日求和 。只是 , 日军在军事上接二连三取得胜利 , 有意扩大战果 , 就将清朝两个求和代表羞辱了一番 , 赶回去了 。

在这种情况下 , 全国各地督抚、统兵大将 , 无人在大敌当前之际 , 主动申请上战场 。
以两江总督刘坤一为例 。刘坤一在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兼署江宁将军 , 被调到前线 , 以钦差大臣的身份节制关内外防剿各军 。老谋深算的刘坤一 , 先是以生病为由辞职 , 又再三推诿不愿出关 。直到1895年初 , 才率领湘军慢吞吞地出关 。
偌大一个中国 , 真的无人敢迎难而上 , 主动抗击日军吗?当然不是 。1895年1月 , 一个叫吴大澂的人上书朝廷 , 请缨出战 , 他说:“现值倭夷猖獗 , 奉防契紧之时 , 臣惟有以恩信固结士心 , 以赏罚申明军律 , 先率二十余营 , 遵旨拨队出关 , 会合各军 , 相机进剿 。”
在折子的最后 , 吴大澂充满信心地表示:“总期一鼓作气 , 次第廓清 , 力遏凶锋 , 庶不负皇太后、皇上委任之恩 。”

吴大澂 , 字止敬 , 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 生于1835年 , 时年60岁 。吴大澂是1867年(同治六年)的新科进士 , 历任翰林院编修、陕甘学政、河北道、广东巡抚、河道总督、湖南巡抚等职 。
1880年 , 随吉林将军铭安出关 , 督办东北边防事务 。东北边防原有八旗军 , 养尊处优 , 战斗力不堪一击 。吴大澂与铭安一起对东北边防军队进行整顿、改编 , 形成了一支9000人的靖边军 , 战斗力显著提升 , 己“悉成劲旅” 。
1885年 , 吴大澂奉命与沙俄谈判 , 重新勘定东部边界 。在谈判中 , 吴大澂极具战略眼光和爱国精神 。经过据理力争 , 于1886年10月12日正式签订《中俄珲春东界约》和《中俄查勘两国交界道路记》 , 迫使沙俄重立土字碑 , 收回黑顶子山地区(今吉林珲春敬信镇) , 争得了中国船只在图们江口的通航权利 。

清廷批准了吴大澂的主动请缨 。既然淮军已经被证实打不过日军 , 不妨“死马当活马医” , 让曾经在剿灭太平天国运动时大显身手的湘军出来挽救残局 。没准天可怜见 , 再现奇迹也说不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