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在位仅13年,却做出了一件大事

【洪秀全在位仅13年,却做出了一件大事】作为农民起义领袖,朱元璋坚持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当天下群雄都开始称王称帝时,他却仍然甘愿当小明王的封疆大吏 。
直到消灭称帝的实力派军阀陈友谅,朱元璋才在众人的拥立称吴王 。
此时的朱元璋,尽管占据金陵形胜之地,挟大破陈友谅的威名,不论实力声望都难有其匹,但他却没有任何称帝的企图 。
这并非是朱元璋不想称帝,而是他不愿过早的暴露实力,成为众矢之的 。朱元璋的战略眼光与忍耐力,确实非比寻常,不愧是大明太祖皇帝 。
而同样作为农民起义领袖的洪秀全,战略眼光与忍耐力则远不如朱元璋 。洪秀全从1851年起义,当年便迫不及待地自称天王
是年年底,太平军又在永安大肆分封,一口气封了五个王,分别是: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 。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却已称王,不得不说,太平天国这王,来得太容易 。
王者,仅次于帝,一国之主,除了同姓,异姓封王必须立下惊世战功,很显然太平天国这几个王,在当时都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
太平天国直到定都天京以后,才模糊地占领清朝半壁江山,1851年底时太平军地盘可想而知 。
遥想当初,朱元璋建立大明后,论功行赏,同姓之外被封王者,仅有徐达、汤和等屈指可数的名将 。
而且都是在去世后追封,可见王爵的重要性 。即便如慷慨的刘邦,也只封了韩信、彭越、英布等七个异姓王 。
王爵这个东西,作为开国之君,如果不封,难免吝啬 。但作为洪秀全这样的“草台皇帝”,1851年时,连他自己都没资格称帝,何必给人加封“廉价的王”?
如果洪秀全在定都天京后,再加封五位功勋卓著的将领为王,这倒也无可厚非 。
然而,一个连创业之初就迫不及待封王的草台皇帝,等他真正得势以后,区区五个王远不能满足他享受封赏之权的欲望 。
洪秀全仅当了13年皇帝,却封了2700多个王 。平均每年加封200个王,每个月加封约16个王,每隔一天太平天国就多一个王,这种封王速度实在骇人听闻 。
世人都说秦皇汉武雄才大略,胆略过人,但他们却无论如何也做不到洪秀全这种滥封王位的荒唐之举 。
当然,洪秀全封王并非完全是为让自己享受行使权力的快感,尤其在封赏之初,更多的是为笼络人心 。
但物以稀为贵,这种无节制的滥赏,必将使王的含金量越来越低,封赏所起到的笼络人心的效果也越来越小 。
而且,当大多数人都被封王时,王爵无疑成为太平天国官员基本的政治地位的象征,大家都有我不能没有,洪秀全为了避免部下叛变不得不封更多的王,而这无疑又使王的含金量更低 。这简直就是个恶性循环 。
太平天国之所以迅速败亡,与洪秀全的滥封滥赏不无关系,一位太平天国的官员或将领,不用付出多少努力就能当王,舍生忘死地工作也只能当王、
毕竟洪秀全不可能让位给劳模们,那么他们何必累死累活地替洪秀全卖命?将领没有工作积极性,天平天国焉能不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