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酒字义,如梦令的诗意

如梦令的诗意

醉酒字义,如梦令的诗意

文章插图
李清照的两首《如梦令》 《如梦令》1(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今译: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 。玩得尽兴了,而且天色已晚,只好往回划船,不小心闯入了荷花池深处 。这处荷藕,那处荷藕,不知回归路 。只得尽力地划,不想,惊起了在这里栖息的水鸟 。注释:常:常常;时常 溪亭:溪边的亭子 日暮:太阳落山 沉醉:有两种意思⑴喝醉⑵陶醉 兴尽:兴致得到满足 误:错误 藕花:荷花 争:怎么;如何 滩:群 鸥鹭:水鸥和白鹭,泛指水鸟 《如梦令》2(昨夜雨疏风骤)① 昨夜雨疏风骤②,浓睡不消残酒③ 。试问卷帘人④,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⑤ 。【注释】 ①选自《漱玉集》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 。济南(今山东济南市)人 。宋代女词人 。②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③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 。④卷帘人:有学问认为此指侍女 。⑤绿肥红瘦:指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译文】 昨夜雨狂风急,我从沉睡中醒来,酒醉没有全消 。试问卷帘的侍女,她却说海棠花依然如旧 。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更加茂盛,红花却已凋零 。
昨夜雨点疏落风势猛烈,沉沉地睡了一觉也消不了残留的醉意 。试着问那卷帘的侍女,却回答说 海棠花依旧鲜嫩 。知不知道啊?知不知道啊?应该是叶儿茂盛花儿凋零
内容】: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藉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还时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 。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大家争着划呀,船儿抢着渡,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赏析】:这是一首忆昔词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 。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 ”,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词作鉴赏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 。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 。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 。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 。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 。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 。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 。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 。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 。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