捺钵(na'bo)是契丹人传承已久的生活仪轨之一 。
捺钵既是一种奢靡豪华的消遣方式,也是趁机拉近皇族、贵族、戍边将领之间关系的一种形式 。
辽帝有时还在捺钵时召见行营附近住牧的部族首领,以示恩宠和关怀 。
捺钵同样是辽帝宣威的一种重要方式 。
在那个交通、通讯、信息、传播技术和手段极不发达的时代,中国特别是广袤的北方地区,限于地理、地形等原因,人们之间的交往远远无法和今天相比,有时连皇帝的更迭,老百姓都不得而知,或很久以后才得到消息 。
因此,在辽朝中前期,皇帝除了每年例行的捺钵外,有时还会在新皇帝即为后进行大规模的捺钵活动,意在让自己的臣民知道自己即位,达到让百姓拥护自己的目的 。
按照季节划分,辽廷设有四时捺钵,春季捺钵也称“春水”,意为“春渔于水”,地点一般在辽长春州 。
辽代的长春州,今称塔虎城,位于吉林市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北部靠近白城地区的八郎乡北上台子屯北侧嫩江南岸的平原上,在查干湖东面,南距县城50公里,西北距大安市约10公里,是一处辽代古城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自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立辽国后,便仿照中原王朝设京开府,建州置县,长春州隶属于上京管辖,主要管理和防御西北方向的室韦诸部和东北方向的生女真诸部 。
夏季捺钵,一般在吐儿山(今辽宁锦州市黑山),秋季捺钵也称“秋猎于山”,一般在伏虎林地方(今中国内蒙古巴林右旗西北察罕木伦河源之白塔子西北) 。
冬季捺钵则一般在辽朝的永州广平淀(今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交汇处,即内蒙古赤峰市奈曼旗西北部) 。
显然,辽帝进行春季捺钵的地点长春州非常具有战略和政治意义,是对桀骜不驯的室韦游牧族群和生女真族群的近距离震慑 。
在辽兴宗以后特别是辽道宗时代,辽朝全面汉化,兴宗起,辽朝在对外文书中多称自己为“中国(中原)”,那时中国的含义更多是文化意义上的,来源于春秋时期的“诸夏”、“华夏”、“华夷”理论,毫无疑问,诸夏、华夏即中国,而其他则为蛮夷,辽朝如此自称,显然有相当的文化自信 。
兴宗以后,耶律皇族更像中原皇帝,而与契丹人祖先的生活习惯大相径庭,仅举一个小例子:兴宗名“耶律宗真”,按照华夏文化习惯和皇室威仪传统,遂下诏令女真更名为“女直”,这就是很多古籍中将女真人写作“女直人”的由来(本书统一使用“女真”) 。
辽道宗更是中国传统水墨画、诗歌、书法艺术的高手,醉心研究中国古籍,利用自己与赵宋皇帝的良好私交,不遗余力地从宋朝引入经典文献,下令契丹和各民族学习;道宗尤为崇尚儒家文化,甚至曾命专人论证辽朝而不是宋朝,才是中华文化的正宗和正统 。
道宗或许还为自己是契丹人而感到些许自卑——他的话“愿后世生中国(中原)”已然是中华民族融合、团结的真实写照 。
捺钵对辽朝有深刻影响,圣宗、兴宗、道宗皆驾崩于捺钵可见一斑 。
辽朝“原创”的捺钵,对后世影响也极为深远,金、元、清三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均照搬了辽朝的捺钵体制 。
比如1143年(金熙宗皇统三年、南宋高宗绍兴十三年、西夏仁宗大庆四年),金帝即“谕尚书省,将循契丹故事,四时游猎,春水秋山,冬夏剌(捺)钵 。”(见《大金国志》卷一一《熙宗孝成皇帝》之三)
在这里不吝笔墨来介绍捺钵,一来是铺垫一下阿骨打当时面对的宗主国——辽朝的政治、文化、时代背景,更重要的是下面即将发生的在久违的捺钵活动中惊心动魄的一幕 。
- 皇帝还在海池惬意泛舟,三个皇子却打得你死我活
- 忽必烈当皇帝时,从不碰的一样东西,现在却很受追捧
- 地震发生后古人如何救灾皇帝第一反应是认错
- 大汉王朝最后一个皇帝:岳父是曹操,当了一生的傀儡
- 唐朝荒唐皇帝宋徽宗:竟提拔嫖友当高官!
- 皇后暗中杀死情敌,皇帝一句话道出苦楚
- 历史上死的最尴尬的皇帝:晋景公怎么死的?
- 中国历史上最痴情的皇帝,不是杨坚,而是不出名的他
- 战国末期牛人盖聂竟用剑锋指大秦皇帝的喉咙
- 李公蕴是怎么当上皇帝的?李公蕴是唐朝李氏后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