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典籍中 , 有许多著名历史人物“疽发背而死”的记载 。一个总的规律是 , 不是古人多死于此病 , 而是政治人物多死于此病 。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种史家对真实死因的曲笔书写和模式移借 。
这一记述最早出现在《史记》 , 自此之后 , 史书提到人物之死时频繁出现这一病因 , 几乎每个朝代都有 。能出现在正史列传中的都是一时俊杰 , 而历史人物失意不得志、怀才不遇、不受重用、骤然败颓是这一疾病的重要前提 , 成为一种后世史书记载的典范 。
《三国演义》第097回《讨魏国武侯再上表破曹兵姜维诈献书》:
却说蜀汉建兴六年秋九月 , 魏都督曹休被东吴陆逊大破于石亭 , 车仗马匹 , 军资器械 , 并皆罄尽 。休惶恐之甚 , 气忧成病 , 到洛阳 , 疽发背而死 。魏主曹睿敕令厚葬 。
在中医早期典籍《灵枢·痈疽》中称:热气淳盛 , 下陷肌肤 , 筋髓枯 , 内连五脏 , 血气竭 , 当其痈下 , 筋骨良肉皆无余 , 故命曰疽 。疽者 , 上之皮夭以坚 , 上如牛领之皮 。
传统中医认为疽痈为脏腑不调所致 , 五脏不调易生疽 , 六腑不调易生痈 。脏腑不调 , 感染风寒 , 血气凝聚成肿块 , 肿块深且皮厚者为疽 , 浅且皮薄有泽者为痈 。医书《刘涓子?鬼遗方》也云:凡发背 , 外皮薄为痈 , 皮坚为疽 。
一些恪守风热之说的中医认为皮肤病是由风邪或邪热伤于皮肤肌肉所致 。而近代以来 , 中医西化 , 认定溃疡的病因包括细菌、真菌、病毒、肿瘤等 。
如范增、曹休、徐达、孟浩然等人政治上受了打击后 , 心情沮丧因而抵抗力下降 。本来要不了命的疮疖化脓 , 这时却引起败血症进而丧命 。内生曰疽 , 外生曰疮 。如范增疽发背 , 大概就是心气拂郁于内 , 积不得解 , 发而为疽去世 。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又引崔浩云:疽 , 附骨痈也 。古人说养痈遗患 。痈因其比较肤浅 , 危害性不大 。与之相比疽则危害性极大 , 发病后难以治愈 , 死亡率高 。
隋代巢元方证候学专著《诸病源候总论》云:疽重於痈 , 发者多死 。同时 , 经络学家认为 , 膏肓二穴分位于肩胛内侧 , 疽发背是谓病透膏肓 , 乃不治之症 。宋人洪适就在《跋痈疽方》说:
疽发背 , 三尺童子亦知为膏盲之疾 。
疽发背而死的诱因很多 , 古代医学家对此作了探讨 , 李迅《集验背疽方》归结为五个方面:天行一 , 瘦弱气滞二 , 怒气三 , 肾气虚四 , 饮法酒、食炙煿物、服丹药热毒五 。元人杨清叟在《仙传外科集验方》亦言其源有五:一是天行时气;二是七情内郁;三是体虚外感;四是身热搏于风冷;五是食炙煿、饮法酒、服丹石等热毒 。也就是说 , 天气、情绪、体质及饮食等均可能诱发此病 。
据《明史·徐达传》载:十七年 , 太阴犯上将 , 帝心恶之 。达在北平病背疽 , 稍愈 , 帝遣达长子辉祖赍敕往劳 , 寻召还 。明年二月 , 病笃 , 遂卒 , 年五十四 。从历史上的知名人物之死来看 , 他们背疽而死 , 都存在忧愤之甚 , 气郁成病的情况 , 情绪上波动很大 , 造成情志内伤而离世 。
- 盘点历史上的著名三杰,你知道多少?
- 为什么四川小城钓鱼城能阻挡蒙古铁骑36年之久?
- 司马相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选择买官
- 陆秀夫为什么背小皇帝跳海?这算是英雄行为吗?
- 为什么要给溥仪的乳娘为什么定两个规矩?一个是喂奶,还有一个毫无人性
- 历史上真实的座山雕,听老兵说就知道他有多厉害了
- 喝了几杯红酒多久才能开车 红酒每次喝多少合适
- 烧麦怎么蒸皮才不会硬 烧麦皮为什么会蒸硬
- 打包的饺子如何用微波炉热 打包的饺子可以保存多久
- 辣木籽吃了苦是为什么 辣木籽伤肝还是护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