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匠心耕蓝土——走近海上石油平台的“设备医生”[组图]


设备|匠心耕蓝土——走近海上石油平台的“设备医生”[组图]
文章插图
图为鞠兆刚。
在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装备技术公司机电中心,今年49岁的鞠兆刚参加工作30年来始终扎根一线。从一名普通的机修钳工到中国海油机修钳工技能专家,鞠兆刚负责海上石油平台设备的维修维保工作,为海上平台设备正常运行保驾护航;解决设备故障生产难题、排除隐患百余起,并善于总结先进的操作方法、设备的改造及工装设计应用。

设备|匠心耕蓝土——走近海上石油平台的“设备医生”[组图]
文章插图

鞠兆刚在海上平台维修设备。
精益求精,妙手医设备
2000年,鞠兆刚入职中国海油,一直从事海上设备维修工作。2000年至2012年,鞠兆刚先后为海上采油平台通用设备大修、主修450多台套,紧急故障处理60多次。在他担任主修领队中,一年有250多天的海上施工项目,带领他的团队完成海上设备修理200多台次。期间,他主动解决多个长期困扰业主的设备顽疾,如机械密封频繁损坏、机封运转不到12小时波纹管就会断裂等,此外,他还制造国产化水泵转子代替进口产品、设计制作工装提高工作效率,为降低维修成本做出积极贡献。他善于总结,积极组织编写《离心泵维修手册》,规范维修工艺流程。
2017年末,为保障京津冀冬季供暖供气,某终端处理厂紧急投产,鞠兆刚带领团队在10余天对115台泵类设备实施排查并维修维保,时值寒冷冬季,流感高发期,在身体带病的情况下,他平均每天睡眠4小时,最终在大家共同努力下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任务。

设备|匠心耕蓝土——走近海上石油平台的“设备医生”[组图]
文章插图

鞠兆刚临危受命在重庆口罩厂维修故障设备。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来袭。为支援防疫物资供给,海油发展紧急在重庆建设了一条口罩生产线。投产初期,设备运行不稳定,故障频发,受疫情影响技术人员紧缺,口罩产量无法达到预期水平,解决设备技术问题刻不容缓,海油发展当即决定选派最强技术力量到“抗疫第一线”排除故障,确保口罩的量产。
鞠兆刚临危受命,12小时内抵达重庆第一现场便直接投入到工作中,克服当地湿冷气候,厂房闷热,每天连续工作14小时左右,穿梭于八条切片机,16条耳带机,来回巡检排除解决故障。虽然该种设备同海油平台设备有天壤之别,但通过鞠兆刚不断钻研,寻找出故障的规律及快捷的解决办法,不断对其不合理之处进行改进,设备关键瓶颈得以突破。随后,他又在现场带起了“徒弟”,负责指导口罩厂的技术骨干,把连日来整理的维修技巧和日常工作中的一些维修经验倾囊相授,使厂里的技术人员日常维护和常见问题维修的能力日渐提升。口罩的日产量也达到了预期目标,实现了稳产。
【 设备|匠心耕蓝土——走近海上石油平台的“设备医生”[组图]】 2020年10月,同样是因疫情影响,原本应到海上平台解决FPSO(浮式海上生产储卸油装置)单点滑环故障的国外专家无法按期抵达。FPSO单点滑环是整个平台群电网的核心,如果不能迅速排除故障,会给平台产量造成极大的损失。鞠兆刚依然临危受命,在一无经验、二无技术文件支持的情况下,仔细调研、认真分析,细心实施维修,最终比原计划提前一天半解决了故障,开创了中国海油首例自主维修FPSO湿式单点滑环的先河。
技艺传承,匠心耕蓝土
作为公司运维产业的技术带头人,鞠兆刚深知做好“传、帮、带”、不断提升团队技能的重要责任。近几年来,他根据海上维修任务逐年增加的趋势,更加注重对年轻人技能上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