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三杰的哪三个人?明末军事统帅的简介( 三 )


王在晋调走后,山海关的防务采取并贯彻了孙承宗与袁崇焕主守关外的战略 。此后,经数年艰辛的努力,布置成一道坚固的宁(远)锦(州)防线,成为后金骑兵不可逾越的障碍 。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始终都没能完全打破这道防线 。在屡次碰壁之后,迫使他们望宁远而却步 。这道防线不仅确保了山海关免受攻击,而且在此后的二十余年间,基本上稳定了辽西走廊的战局 。
天启二年八月,孙承宗被任命为辽东经略 。他即着手实施其欲保关门,必先固辽西;欲复辽东,亦必先固辽西的战略计划,积极部署宁锦防线 。
首先大力整顿了关门防务 。"是时,关上兵名七万,顾无纪律,冒饷多 。承宗大阅,汰逃将数百人,遣还河南、真定疲兵万余 。""乃定兵制,立营房,五人一房,三千一营,十五营为三部,而将帅以营部为署 。兵不离将,将不离帅,教肄分而稽核便 。"经过整顿,使"兵将一清",提高了关门守军的战斗力 。
在关门防务上,"并夹城之役,修筑关城,南防海口,北防角山 。水则从望海台出芝麻湾,三面环海,安大炮为横击 。陆则三道关之石城,可顿万人,开突门力夜击 。北水关外,有峻岭筑号台十一,置炮以防外瞰" 。经五个月的惨淡经营,稳定了关门局势,并为恢复辽西失地,强固了根基 。
同时是修筑宁远城 。天启三年( 1623)九月,孙承宗命祖大寿修复宁远,并令驻军尽速恢复山海关至宁远沿线被焚弃各城 。召辽人回故居,垦荒屯田,重建家园 。又发展采煤、煮盐、海运等事业,以充实民力,确保军需 。宁远城竣工后,调袁崇焕镇守 。孙承宗自己则坐守山海关,并备前屯,充当其后盾 。在袁崇焕的精心治理下,宁远"商旅辐辏,流移骈集,远近望为乐土",成为一座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重镇 。
随着宁远城守的日渐巩固,明军防线不断延伸 。天启五年(1625)夏,孙承宗遣将分据锦州、松山、杏山、石屯及大小凌河各城 。这样,自宁远又向前推进二百里,从而形成了以宁远为中心的宁锦防线 。
四年来,孙承宗重用袁崇焕等一大批忠直的文武将吏人才,边防大备 。"自承宗出镇,关门息警,中朝宴然,不复以边事为虑矣 。"不但扭转了原先的那种颓败之势,且整个形势变得越来越好 。正当他锐意恢复之际,却遭到了来自魏忠贤的打击 。
登莱巡抚袁可立与孙承宗同为天启二年殿试同考官,共同主辽期间满人蜷伏 。孙承宗将辽海防务委之于袁可立,十分倚重 。他说道:"读后先大疏,皎皎揭日月,行中天而底里洞彻,殊令人可味,可展布四体,仰酬国恩" (孙承宗《高阳集·答袁节寰登抚》) 。
孙承宗功高权重,誉满朝野 。魏忠贤为长久把持朝柄,一心想把孙承宗也拉到自己一边,故进行过多次试探,但均遭到拒绝,由此怀恨在心 。天启四年(1624)十一月,孙承宗西巡至蓟、昌,报请以十一月十四日入朝贺万寿节,并面奏机宜 。魏忠贤得知,恐其拥兵"清君侧",大惧,"绕御床哭,上亦为心动",当即命内阁拟旨,以"无旨擅离信地,非祖宗法"为名,令其返关 。孙承宗无奈,只好返回 。事后,阉党利用这件事攻击孙承宗"拥兵向阙,叛逆显然",但熹宗没予理会 。
孙承宗坐镇辽东的四年,与天津巡抚李邦华、登莱巡抚袁可立遥相呼应,"关门息警,中朝宴然,不复以边事为虑矣 。"在这样相对安定的大背景下,按照战功来衡量,似乎孙承宗有些碌碌无为 。然当时的兵部尚书王永光对孙承宗和袁可立积极防御的一番作为作过很中肯的评价:"兵家有云,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孙阁老之所以打的都是小仗,是因为建奴知道他能打仗,再加上袁军门的水军牵制,后金不肯贸然来碰他的霉头,所以两年下来,孙阁老和袁军门一直没有发动大战役的机会,而发动战略总反攻把后金赶出去的机会又不成熟 。但反过来说,孙阁老在无形中为朝廷省下了许多军费,确保了山海关安然无恙,使明朝有了更多的机会养精蓄锐,充分显示了天朝的不战之威 。"令人惋惜的是,正当孙、袁二公积数年之力准备大有作为之时,阉党已全面乱政,逼迫袁可立和孙承宗先后去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