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奎琳middo;杜普雷:英籍大提琴家,才华与年龄的落差倾倒众生

杰奎琳·杜普雷(Jacqueline Mary du Pré,1945年1月26日-1987年10月19日),英籍大提琴家 。
五岁即展现过人禀赋 。十六岁开始职业生涯,才华与年龄的落差倾倒众生;1973年,被确诊罹患多发性硬化症,遂作别舞台,卒于盛年 。鲜花与不幸是同时降临到这个原本普通的家庭的 。这个为音乐而生的人,非但走不出自身人格的阴霾,还因此而侵害到至亲:对母亲从倚赖到敌视 。她用的最久的一把琴叫大卫朵夫(Davidoff),它就是现在马友友用的那把,知道马友友也拉过《埃尔加e小调协奏曲》 [1]。她的故事在1998年改编为电影《无情荒地有琴天》 。
年少成名
杰奎琳·杜普蕾(Jacqueline du Pré)于1945年1月26日出生在英国一个充满音乐的家庭 。当她四岁时,听到收音机里大提琴的声音,就要求要那样的乐器,从此展开了杜普蕾与大提琴之间的不解之缘 。五岁时,她开始在Herbert Walenn’s 伦敦学校学琴 。
1956年,十一岁时,赢得the Suggia Award,成为全英国最受瞩目的演奏家,当年的评审还包括了巴比罗利爵士(Sir John Barbirolli) 。
她想表达什么?
【杰奎琳middo;杜普雷:英籍大提琴家,才华与年龄的落差倾倒众生】1965年,由杜普蕾担任大提琴,巴毕罗里(Sir John Barbirolli)指挥伦敦交响管弦乐团,演出英国作曲家艾尔加(E. Elgar)的大提琴协奏曲(Cello Concerto in E minor, op.85) 。这张录音对杜普蕾非常重要,因为它奠定了杜普蕾在演奏舞台上的地位 。钢琴家顾尔德曾经说过,杜普蕾的艾尔加协奏曲,呈现了无限的悸动与热情 。后来她第一次听到那张与巴毕罗里合作的录音时,曾令人吃惊的说道:”这并不是我想表达的!”只可惜,她无法再录下更好的Elgar,到底她想表达什么?我们永远无法得知 。
最佳诠释
杜普蕾演奏的Elgar没有人会错过,很多人都喜欢听她的协奏曲录音 。在管弦乐衬托下,她全身投入,充满朝气,又不失女性的细腻,也不是完全没有节制的放纵自己的情感演出,从她手指尖的传递出来的琴音,让人完完全全地被她的热情与音乐诠释所感染 。杜普蕾诠释艾尔加的E小调协奏曲无人能出其右 。直到现在,据说只有马友友的演出稍许企及她的境界,但仍然有一段不小的差距 。
一语成谶
据说匈牙利大提琴家史塔克有次乘车,听见广播里正播放大提琴曲,便问旁人是谁演奏的 。旁人说是杜普蕾 。史塔克说:“像这样演奏,她肯定活不长久 。”好厉害的史塔克,真是一语成谶啊!也许只有顶尖的艺术家才能理解自己顶尖同行的水准,史塔克听得出,杜普蕾是用生命在演奏,为了琴艺的完美,可以不惜一切 。杜普蕾一直是许多古典音乐乐迷心中的一个叹息 。
共谱恋曲
一九六七年,她在耶路撒冷和阿根廷籍钢琴家巴伦博伊姆(Daniel Barenboim)结婚(巴伦博伊姆在一九七五年时,担任Orchestre of Paris的指挥) 。杜普蕾和巴伦博伊姆共谱恋曲,为古典乐坛留下佳话 。他们不论在生活或是音乐上,彼此都是最佳的伴侣 。
他们合作演出,很多乐评人说是奇妙的一对 。杜普蕾和她的先生巴伦博伊姆也多次合作过艾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 。他们合作过的版本,是一九七〇年,由巴伦博伊姆指挥费城交响乐团演出的录音 。这份她与夫婿巴伦博伊姆在一九六七年合作的录音是两人合作灌录的许多唱片中最常被人聆听与谈论的 。主要原因是两人在浪漫派音乐上所采取的风格和手法,与勃拉姆斯的严谨有很大的差别,杜普蕾在音乐中发挥了她自由的本性,完全挣脱出勃拉姆斯音乐里给予大提琴角色的限制(乐曲中钢琴的地位较高),她捉住所有的机会展现她的魅力,而巴伦波因则体贴而充满爱意地予以扶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