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灭亡的主要原因,与金朝鹬蚌相争

在中国古代王朝建立时,中国就已形成自己的“天下”观 。这种居高临下俯视其他文明的“华夏中心论”自汉、唐成熟,形成了以中国为宗主、他国为藩属的“宗藩体制”或“朝贡体制”,以此规范“华夷秩序” 。
宋朝在建立后不久,这套体系就被打破 。辽国以武力向宋朝昭显着自己的存在,迫使宋真宗咸平七年十二月(1005年)签下澶渊之盟 。宋朝人无法接受与本应该是藩属的辽国称兄道弟,于是在女真兴起后主动提出“愿与贵朝(金朝)共伐大辽”的倡议,联合女真于宋宣和七年(1125年)一起灭了辽国,与金立下“海上之盟” 。
【南宋灭亡的主要原因,与金朝鹬蚌相争】积累了百年的怨气得以发泄,宋朝自觉重回天朝上国,以藩属之心待金 。临海军节度使张觉叛金归宋后,宋背盟收叛将 。在金朝的再三索要下,杀了一个长相相似的人搪塞,被金太宗之弟完颜宗望发觉,引大军攻宋 。
靖康二年(1127年),金人攻入宋朝首都汴梁(今河南开封),掳走徽钦二帝及大批皇室宗族北去,是为“靖康之变” 。徽宗第九子、钦宗之弟赵构因一直领兵在外幸免于难,于靖康二年五月初一(1127年6月12日)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为帝,延续了宋朝皇统和法统,是为南宋高宗 。
南宋不得不承担北宋外交失误的苦果,以及更加强烈的民族情绪 。宋高宗对金国的忍让加重了这股情绪 。
据《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在《绍兴和议》签订时:金人遣张通古为诏谕江南使,持诏而来,通古到馆旬馀,要与人主抗礼 。又要上北面而拜其诏,朝廷议未定,或请列祖宗御容,而置金人诏于其中拜之,至于纷纷不定者累日 。通古索备玉辂迎诏书,百官导从,至是犹未决 。秦桧主其事,坐于待漏院中,置辂于殿门之外,命三省吏服绯绿腰银,枢密院吏服紫腰金,尽赴馆候使人,出则咸导从,使人以为百官也 。日高通古等始出馆,驰马入门,有亲事官一人手拽马羁虏使,以藤杖击其手伤,竟不肯放通古宣诏 。其词不逊,上皆容忍之 。
此次求和与真宗时的澶渊之盟不同,澶渊之盟是宋朝在有利的军事形势下接受求和的结果,虽然双方以和平平等交往为原则,宋朝大部分时间是处于长、兄的地位 。同时,在外交主动性和外交位次上,北宋总是略占上风的 。而绍兴和议双方完全不对等,虽然和议中南宋对金称臣,沦为金的臣下,但金朝对宋的官方用语已经从海上之盟时的“大宋”变为“江南”,一如当年北宋称南唐为“江南”一样 。
面对这种羞辱,南宋朝臣群情激愤,大臣胡铨称“以诏谕江南为名,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 。”高宗的“皆容忍之”只能代表他自己,向金称臣的新屈辱与掳帝之仇交织在一起,“宣和之于契丹,与国也 。今日之于女真,世仇也”的情绪弥漫于南宋社会,左右着宋廷的外交政策 。
摆脱这种屈辱的关系是自高宗之后朝野世世代代的愿望,其间虽有宋孝宗的积极进取,终因乏力而无所作为 。
在金宋对峙中,宋人敏锐的捕捉到了蒙古部落的崛起 。及至12世纪末,蒙古诸部开始逐步统一,对金的威胁日益严重 。如何对待这支新兴的政治力量,相当一部分南宋官员极为谨慎,他们牢记靖康之耻,没有被复仇的狂热冲昏头脑 。
不过这不符合民众的诉求,“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的诗道尽了对收复中原的渴望与对朝廷屈辱求和的愤懑之情 。
南宋权臣韩侂胄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利用了这股情绪,在他的强力支持下,1205年,宋宁宗改元开禧,取宋太祖“开宝”年号和宋真宗“天禧”的头尾两字,表示了南宋的恢复之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