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包胥:春秋时期楚国一个令人费解的人物

历史对申包胥记载很少 , 只知道他老家是现在的湖北监利县人 , 与伍子胥是老乡 。也不知道他在什么私塾求学 , 读过什么书 , 接受过什么教育 , 只知道他在楚平王执政时任一个小外交官 , 经常在一些小诸侯国之间奔波 。
申包胥与伍子胥是八拜之交的好朋友 。但二人因为楚国危而复安的一件大事 , 分道扬镳 , 走向了各自的人生路途 。
伍子胥为了报父兄之仇 , 公元前506年 , 引导吴国入侵楚国 , 占领郢都 , 差一点灭亡楚国 , 在生死存亡危急关头 , 申包胥徒步跋涉千里到秦国求救兵 , 在秦国朝廷上嚎啕大哭七天七夜 , 感动秦哀公 , 秦军出兵帮助楚昭王赶走吴军 , 才使楚国躲过了一场大灾难 。
申包胥在历史舞台上第一次出现是在长江边与伍子胥见面:
伍子胥为了保命 , 连夜出逃 。想尽一切办法 , 逃到长江边才摆脱楚兵的追捕 。他沿着江边赤脚一路走一路想办法 , 最终决定去宋国寻找太子建 。
碰巧申包胥出使回来 , 遇到如丧家犬一样的伍子胥 。申包胥连忙问道:“子胥老弟 , 你怎么把自己弄成这个样子?跑到这里来?” 。两人有一段很经典的对话:
伍子胥把平王枉杀父兄之事 , 哭诉一遍 。包胥听了之后 , 非常同情 , 而且还掉了眼泪 。
申包胥问:“子今何往?”
伍子胥回答:“吾闻‘父母之仇 , 不共戴天’ , 吾将奔往他国 , 借兵伐楚 , 生嚼楚王之肉 , 车裂无极之尸 , 方泄此恨 。”
包胥劝:“楚王虽无道 , 君也;子累世食其禄 , 君臣之分定矣 。奈何以臣而仇君乎?”
伍子胥说:“昔桀、纣见诛于其臣 , 惟无道也!楚王纳子妇 , 弃嫡嗣 , 信谗佞 , 戮忠良 , 吾请兵入郢 , 乃为楚国扫荡污秽 , 况又有骨肉之仇乎?若不能灭楚 , 誓不立于天地之间!”
申包胥说:“吾欲教子报楚 , 则为不忠;教子不报 , 又陷子于不孝 。子勉之!行矣!朋友之谊 , 吾必不漏泄于人 。然子能覆楚 , 吾必能存楚;子能危楚 , 吾必能安楚 。”伍子胥遂辞包胥而行 。
从以上两人的对话 , 来看看申包胥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申包胥的理念:君臣之分自古以来上天注定的 , 是命运的安排 。君决定臣的一切 , 君的过失可以纠正 , 可以改 , 但绝对不能作为臣对君不忠、记仇的理由 。申包胥对于楚王宫廷残杀、霸占儿媳、信谗害忠不太较真 , 好像这些就像天上多变的云彩 , 白云与乌云与自己关系不大 , 只要自己尽忠 , 做好自己臣子分内的事就行 。即使遇到个人安危 , 也不能逆君意而为之 。
申包胥的人生观:既然臣子的俸禄君是君给的 , 作为臣子一生就是为君忙碌 。君的最大依靠是国 , 楚国危难 , 关系君的存亡 , 作为臣子的就应该义不容辞 , 奋不顾身为之努力 。
申包胥在舞台上第二次露脸是给伍子胥写第一封信:
申包胥自郢都破后 , 逃避在夷陵石鼻山中 , 听说子胥掘墓鞭尸 , 还要找借口继续寻求楚王 , 就写信派人给伍子胥送去一封信 , 信大概意思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