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宋朝的文人总是在旅途中?他们都喜欢旅行吗( 二 )


宋人把如帛如玉的诗句一路撒在旅途之上,把形而上的思辨和忧患寄托在山水之间 。试问,宋人多旅历,难道,今人少壮游?再问,宋人爱写旅见旅闻旅思,难道,今人只乜目看景,不发半句感言?非也!
今人的活跃、撒欢和闹腾,大大胜于宋人,其“到此一游”之类的吟咏喟叹之作连篇累牍,更胜于唐宋 。然其所咏之作有何珠玑,景观物态如何裁剪取留,究其审美发现及思理阐释又作了何种建树?答曰:甚少甚少,几乎千人一面,万口一词 。即便拾人牙慧,抑或横移竖植也往往让人似懂非懂,却美其名曰:“朦胧” 。
那么,造成这种思想和诗意差异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呢?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江山已非宋时江山,人心已失昔日宁静 。何解?你能看到着花的老树?即便在乡间旷野,老树不枯死也会遭锯亡,少数侥幸活下者,也大抵被丝扣绑缚移至某个大城市的某一个角落 。你也很难看到绿油油的纯天然的青草嫩芽,即便有,那上面少不了被修剪出生硬的简体汉字或大写的英文字母 。我们很少看到山顶上像雪球似堆积的云朵,也很难领悟陌上有“像人一样站立的树”这样的意境,更少有“万壑有声含晚籁”、“满城风雨近重阳”的体验 。
更重要的是,由于“心”的浮躁和环境的污染,导致“灵”的麻木和缺失,看不到读书人的窗前灯火,似睡非睡的野凫,江南岸边的新绿,那还情有可原 。可那一份宁静,那一份坚守,甚至应为家国及芸芸众生留有的那颗忧患之心,却遗失在宋朝的那一条岸芷汀兰的河边,某个叫卖杏花的街巷,抑或是芦花茫茫的湿地深处 。呜呼!
【为什么宋朝的文人总是在旅途中?他们都喜欢旅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