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军队一般由谁管?谁才有权力调动军队

清朝自成立后,对于军队的管理,就比较头疼 。因为江山是靠军队打下的,朝廷不可能没有优待 。可是,这种优待造成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兵凶将悍,横行民间,不遵守法纪,产生祸乱 。其实,这并非只是清朝面临的问题 。
过去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建国以后,基本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军队问题 。有些朝代选择把军队放到外面开疆拓土,让他们到塞外撒野 。有些朝代选择杯酒释兵权,削弱军队的地位 。
清朝走了一个中间路线 。他们采取用文官节制武将的办法 。这也不是清朝原创,自宋朝以来,以文官节制武将的办法,就开始长期实行 。
康熙、顺治时期,就先后有御史、兵部官员上疏,希望朝廷可以效仿明朝的办法,让总督、巡抚,节制绿营军队中的提督、总督 。
总督、巡抚这两个职位,最早是朝廷特派地方的 。它们比武将更容易获得信任 。为了稳定江山,清朝皇帝也采取了这一建议 。不过,当总督开始陆续掌握军权,成为地方同时执掌几个省份、地区军政大权的封疆大吏时,同样会引起朝廷的忌惮 。
清朝时,设立总督的地区,位置都极为重要 。要么像直隶省这样的全国中心,或者是两江地区那样的富裕省份 。不管哪个地方出现问题,朝廷都很难应付 。
所以,朝廷在满足总督可以完整行使职权的基础上,对总督又进行许多牵制 。这种牵制是多方面的 。从人事、财政、军事,都有牵制 。
仅从兵权上讲,清朝把兵权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交给地方督抚掌管,让他们可以应对一些突发事件,比如某地叛乱,防范不时之需 。另一部分收回朝廷中枢,交由兵部负责 。
具体而言,在地方上,如果是低层军官,则主要负责训练军队,维护军纪 。如果是总督、巡抚这样的官员,更多是节制绿营军中的武将 。
对底层士兵的指挥,反而非常有限 。虽然清朝授予总督、巡抚一支绿营军,可以让他们直接指挥,无需经过兵部调动 。但是,这部分军队的数量是非常有限的 。
一般来说,总督可以调动的军队,大概在2到5个营的绿营军 。每个营人数在数十人到上千人不固定 。也就是说,总督可以调动的军队,最多在5千绿营军左右 。
这个跟全国60万绿营军的数量相比,实在相差太多 。不过,这也是有意为之 。主要是为了保证督抚可以应对一些紧急事务 。又不至于因为掌握的兵权太多,对朝廷产生威胁 。
而且,在地方驻扎的八旗军,并不归总督、巡抚关系爱 。八旗军在地方归都统、将军管辖 。他们住在专门修建的城市里 。而八旗都统、八旗将军,都是皇帝亲信,接受皇帝直接调动管辖 。
而兵部掌握的,则是调发兵役,颁布军律,以及武将官职的升降考核,整备牛马武器等事务 。也就是说,清朝的兵权分为兵部和地方 。他们之间,互相配合,也互相牵制 。
两者的界限,大概就是,既要保证地方督抚有足够权限,可以掌握军政大权,处理好地方事务,又要保证,他们在朝廷的掌握之下,不至于拥有过多军权 。也就是说,地方督抚如果要大规模调动军队,必须得到兵部调令 。否则,视同违法 。
但是,朝廷授予兵部调动军队的权力,并非意味着,兵部可以独揽大权 。除了要顾及地方的意见,更重要的是,兵部要考虑到皇帝的想法 。
清朝在关外的时候,并没有兵部 。直到皇太极称帝后,才效仿明朝的制度,建立六部 。天聪五年,兵、工、礼、吏、刑、户六部成立,以贝勒主事 。
顺治元年,才改贝勒为尚书,全面效仿明制 。而在这套制度下,兵部是在内阁以下的 。必须接受皇帝命令办事 。后来到了雍正年间,清朝设立军机处后,朝廷军国大事,只有皇帝大权独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