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面意见
部分乐迷认为阿巴多尊重原谱的指挥风格令乐曲变得较为沉闷乏味,演绎编制大型的乐曲并不理想,只适合指挥一些小品 。
与此同时,有乐迷指出阿巴多接任成为柏林爱乐乐团首席指挥后,并没有致力训练乐团,以致该乐团的质素出现下降 。不过,关于此,亦有许多人持完全相反之意见 。
此外,亦有人认为阿巴多的指挥动作即兴性太强,令人难以触摸 。
正面意见
阿巴多的支持者则认为阿巴多尊重原谱的指挥风格是对作曲家的尊重,把乐曲内容准确的呈现,甚至有人把阿巴多形容为“第二个托斯卡尼尼” 。
虽然阿巴多并没有如柏林爱乐乐团前几任首席指挥那样致力训练乐团,但是他却大大扩大了乐团的曲目范围,与新派作曲家合作亦较频繁 。
另外,阿巴多录制的唱片较以往受欢迎,尤其是他与卢塞恩节日管弦乐团合作录制的马勒《第二交响曲》更被普遍认为是该乐曲其中一个最出色的版本,乐评家李欧梵教授在《我的音乐往事》一书中提到他曾被此录音感动至流泪 。
【关于克劳迪奥middo;阿巴多的评价是怎样的?他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个人评价
似乎是为了印证人们对于大师的偏爱,关于克劳迪奥·阿巴多的纪录片《倾听寂静》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电影节上获得了2004年最佳纪录片大奖 。尽管蒙特利尔电影节在世界五大电影节中名气没有戛纳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那么响,但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 。这部长76分钟的片子,将大师尚未结束的一生浓缩成了一支时而激情澎湃、时而舒缓悠扬的协奏曲,让观者通过音乐之外的方式,重新认识大师 。然而克劳迪奥·阿巴多,这个沉默的思想者,这个在众多人心目中有着无与伦比的优雅的意大利贵族,却有着一副满是愁苦的表情———当音乐随着大病初愈的大师看似力不从心、实则婉转的手势缓缓流出时,大师的表情看起来有点狰狞———陶醉到完全忘我 。当身为柏林爱乐乐团音乐总监的阿巴多于2001年对外界宣布罹患胃癌之后,结果既出人意料,又似乎在意料之中 。而一贯回避媒体的阿巴多似乎也意识到余生无几,第一次主动走到镜头前,向人们诉说 。我们看到的依然是一个沉浸在音乐之中的阿巴多,他在片中对乐手们说:“你们才是我的特效药 。”这是一个因为成就和病痛而略显放松的长者 。我们也看到了那个年轻时说话前总要羞涩地笑一笑的阿巴多,他真的很腼腆,说话之前,总要将眼帘轻轻放下,窃窃地扭转头,再慢慢抬起眼看着对方……人们甚至可以说,他一点也不擅言辞 。
在这个媒体无孔不入的时代,阿巴多是默默无闻的,当人们将他在音乐领域所达到的高度同他在媒体上的曝光率两相比较的时候,人们会发现,阿巴多根本就活在另外一个世界 。所以在指挥界的“天皇巨星”卡拉扬逝世后86天,柏林爱乐乐团的120位乐手经过秘密投票,将卡拉扬握了34年的指挥棒交给当时56岁的意大利人时,人们确实有那么一点惊诧 。
当然,柏林爱乐选择阿巴多,远称不上爆冷,但在卡拉扬曾经为自己列出的一长串名单中,阿巴多并不是最耀眼、最强势的一位却是事实 。朱利尼、祖宾·梅塔、小泽征尔……谁似乎都要比阿巴多更为人们熟知 。然而,很多人都慑于卡拉扬那种王者的威慑力,谁都清楚,在卡拉扬之后接手柏林爱乐将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差事———至少在“明星效应”上,这是一个无可企及的高度,继任者稍有闪失,就将身败名裂 。然而,阿巴多沉稳内敛的性格成就了他 。他内涵深厚、思虑深潜,当许多人都借助媒体的力量行销包装、名利双收的时候,阿巴多却逆向而行,赢得了世人对他的专业的尊重 。
- 有关于詹世钗的人物轶事有哪些有关于他的身高描述是什么样的
- 王锡爵的亲属成员有多少人有关于他的史藉上的记载分在什么地方
- 揭秘:关于褚玉璞的民间故事
- 殖民地对世界有着什么影响?关于殖民地的评价是怎么样的
- 关于两伊战争的起因是什么根本的原因出在什么地方
- 后世对高攀龙的纪念有哪些有关于他的书信选集鉴赏
- 关于威利middo;博斯科夫斯基的评价如何?他是怎样一个人
- 关于超人类主义的评价是怎么样的?真的可以实现吗
- 有关于唐仲友的的相关记载有哪些有关于他的奇闻趣事有哪些
- 关于蒙特威尔第的评价如何?他是怎样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