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版印刷术是中国古人的重要发明,是在版料上雕刻图文引径行印刷的技术,它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由印章、墨拓石碑到雕版,再到活字版的几个阶段 。雕版印刷的版料,一般选用纹质细密坚实的木材,如枣木、梨木等 。然后把木材锯成一块块木板,把要印的字写在薄纸上,反贴在木板上,再根据每个字的笔划,用刀一笔一笔雕刻成阳文,使每个字的笔划突出在板上 。木板雕好以后,就可以印书了 。
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并在唐朝中后期开始普遍使用 。宋代虽然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是普遍使用的仍然是雕版印刷术 。
印书方法
印书的时候,先用一把刷子蘸了墨,在雕好的板上刷一下,接着,用白纸覆在板上,另外拿一把干净的刷子在纸背上轻轻刷一下,把纸拿下来,一页书就印好了 。一页一页印好以后,装订成册,一本书也就印刷成功了 。这种印刷方法,因为是在木板上雕好字再印的,所以大家称它为“雕版印刷” 。
背景
如果说自上古以来约4000年的文化发展,为印刷术的发明创造了规范的文字、雕刻技术、物质材料及图文转印术等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这些条件大约到公元3世纪都已十分成熟了) 。到了唐朝 。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文化、科技的鼎盛时期 。在国家统一、政治开明、文化繁荣的社会氛围下,人们对书籍产生了大量的需求 。所有这些都为印刷术的诞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
发明
唐朝发明雕版印刷术,并在唐朝中后期普遍使用 。早期印刷活动主要在民间进行,多用于印刷神像、经咒、发愿文以及历书等 。1966年在西安市西郊西安柴油机械厂发现雕版梵文陀罗尼经咒单页,刻印于 704—751年之间,为目前所知最早的雕版印刷品 。现收藏在英国伦敦博物馆的唐咸通九年(868)王玠为二亲敬造普施的《金刚经》,是现存最早的标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 。此件由7张纸粘成一卷,全长488厘米,每张纸高76.3厘米,宽30.5厘米,卷首刻印佛像,下面刻有全部经文 。这卷印品雕刻精美,刀法纯熟,图文浑朴凝重,印刷的墨色也浓厚匀称,清晰鲜明,刊刻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 。
824年,元稹为白居易诗集作序,说道:“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 。至于缮写模勒,街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 。”模勒即模刻,持交酒茗则是拿着白诗印本去换茶换酒 。可见到九世纪初,印刷术的应用已由佛教咒语而扩大到人民喜欢阅读的诗歌方面去了 。835年前后,四川和江苏北部地方民间都曾“以板印历日”,拿到市场上去出卖 。当时有人说民间所印历书“已满天下”,可知还不只四川和江苏两地印造 。883年,成都书肆能看到一些“阴阳杂记占梦相宅九宫五纬之流”的书,和“字书小学”,“率皆雕版印纸”……在印刷术发明后的最初二百年内,它已经是人民大众普及文化的一种重要媒介 。
雕版印刷发展
9世纪唐朝中后期时,雕版印刷的使用已相当普遍 。五代时期,不仅民间盛行刻书,政府也大规模刻印儒家书籍 。自后唐明宗长兴三年(932)起,到后周广顺三年(953),前后二十二年刻印了九经、《五经文字》、《九经字样》各二部,一百三十册 。宋代雕版印刷更加发达,技术臻于完善,尤以浙江的杭州、福建的建阳、四川的成都刻印质量为高 。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张徒信在成都雕刊全部《大藏经》,费二十二年,计一千零七十六部,五千零四十八卷,雕版达十三万块之多,是早期印刷史上最大的一部书 。
宋代虽然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是普遍使用的仍然是雕版印刷术 。
- 慕容麟占领了皇帝的位置,可是意外却出现了
- 蛐蛐成群出现怎么回事
- 西魏时期的敦煌壁画,中国元素开始出现
- 氐族贵族吕光建立的政权:后凉出现于什么时候?
- 醉乡民谣表达的是什么,醉乡民谣 离家五百里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 三郤什么时候出现的?他们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 古代美人鱼为何频频出现在古墓中而不是在水里
- 手指横纹代表什么意思,手指盖上出现横纹是什么病呀?
- 五代十国钱币制度非常混乱:甚至出现了泥钱!
- 手机上出现竖条是什么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