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曾交代子孙家里一定要珍藏好蒲华的书画

因下笔有奇气,吴昌硕曾交代子孙家里一定要珍藏好蒲华的书画
海上画派是清同治到光绪年间在上海形成的一个由100多位画家组成的画派,艺术上具有鲜明的个性 。其中,蒲华作为“海上画派”开山人物之一,尤为黄宾虹所心折,并称赞其为“海派第一人” 。蒲华以其墨竹闻名于世,既继承传统的精神,也不为自身旧貌和前人经验所囿,融诸家之长而融化无迹 。与蒲华亦师亦友、相交40年的吴昌硕评价他的墨竹说:“墨沛淋漓,竹叶如掌,萧萧洒洒,如疾风振林,听之有声,思之成咏,其襟怀之洒落,逾恒人也 。”
收藏周刊采访人员 梁志钦
实习生 梁婉莹
简介
蒲华(1832—1911),字作英,浙江嘉兴人 。蒲华原名成,初字卓英,又字作英 。为清末著名画家,近代“海上画派”开山人物之一,后人将他和任伯年、虚谷、吴昌硕并称为“海上四杰” 。
蒲华在他那个年代无法得到世人认可
蒲华原名成,初字卓英,又字作英 。为清末著名画家,后人将他和任伯年、虚谷、吴昌硕并称为“海上四杰” 。蒲华出身贫贱,祖上户籍是“堕民 ”,在明代称为“丐户 ” 。其幼年曾做过 “庙祝 ”,成年有诗画才华之名时,迁移到上海,一些达官贵人仍“羞与共席” 。其自幼聪慧,一直刻苦自学,其传统文化得益于外祖父的启蒙,书画得到同里周闲的指点,早年即以诗、书、画而闻名乡里 。
年少的蒲华虽然贫苦,但也得到了良好教育 。虽说能够勉强中个秀才,可是在乡试的道路上屡屡受挫,先后三次乡试未中,他绝意仕途求取功名,遂耽于艺事,紧接着又经历太平天国运动,1863年妻子的离世更是雪上加霜 。次年起一度在太平 (今温岭)、海门等县作幕僚,因不善官场应酬,更不耐案头作楷,曾自行弃职,后复幕又叠遭辞退 。
1868年后,蒲华鬻画自给,自此以职业画家的身份开始浪迹于江南,结交其他知名画家 。因丰富的阅历、创作的累积,其笔墨日益精到,逐渐名噪“海上”画坛,成为海派佼佼者 。但是很可惜,蒲华在他的那个年代无法得到世人的认可,艺术史家忽视蒲华在晚清碑学和海派书画发展史中的重要性,以至对蒲华的评价过低 。
蒲华对苏轼、吴镇二家墨竹情有独钟
蒲华以墨竹闻名于世 。其自初学起便喜吕洞宾、葛长庚,中年喜王献之、苏东坡和陶渊明,晚年尤喜怀素、张旭、徐渭、朱耷等 。其注重传统,但并不拘泥于传统,勇于向前人学习和借鉴 。其画竹整体上的横向取势,画竹节之厚朴,有献之行草自信之痕 。沽酒而画,以酒为其动力,尽浇胸中块垒,尽泄心中豪气 ,三两竹杆,层层竹叶,尽在其中 。与张勋追求之个性,发泄之颠狂并无二致 。蒲华所画竹叶之撇与点,不时会显出张草肥重之痕 。蒲画竹虽讲究介字分笔,悬臂中锋,但又不摹前人之典,他撇弃以色染竹法,又不用以墨染竹法,更破了平生崇敬的文同之“湖州派”以“墨深为面,淡为背”的画法,湿笔淡墨,撇竖纵横,勾铁点石,之后也自成“蒲竹”一体,并成为海上画派之创始 。
从蒲华墨竹图的题款上,我们也会发现他对苏轼、吴镇二家墨竹情有独钟,如“仿东坡大意”、“仿梅道人大意”、“仿坡仙笔”、“仿东坡法”、“摹梅道人笔”、“仿梅道人”、“拟东坡居士大意”、“仿仲圭”、“仿梅道人法”等等 。又据吴昌硕之子吴东迈说:“蒲华画竹子,初师文征明,惜早年之作,今已难睹 。”吴昌硕《交游稿》说作英“画竹自学天台傅啸生” 。此外徐渭、八大山人对其墨竹技艺也有很深的影响,总之,墨竹技艺从古到今都在其吸纳范围之内 。
【吴昌硕曾交代子孙家里一定要珍藏好蒲华的书画】“整而不板,复而不乱 竹干须劲挺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