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然有母系氏族社会的话有父系氏族社会吗

母系氏族 。氏族社会的早、中期为母系氏族,即建立在母系血缘关系上的社会组织 。母系氏族实行原始共产制与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早期母系氏族就有自己的语言、名称 。同一氏族有共同的血缘,崇拜共同的祖先 。氏族成员生前共同生活,死后葬于共同的氏族墓地 。随着原始农业及家畜饲养的出现,作为其发明者的妇女在生产和经济生活中、在社会上受到尊敬,取得主导地位和支配地位 。
母系氏族婚姻和氏系基本特征为:始终以母系血缘关系为纽带 。婚姻形式在早期是群婚 。由于实行外婚制,夫妻分居在各自的母系氏族中,婚姻生活采取丈夫走访妻子的形式,子女从母居,属母方氏族,世系和财产继承从母系计 。到了母系氏族繁荣期,由于对偶婚的出现和逐步巩固,丈夫迁到妻方氏族从妻居 。母系氏族社会的形成 距今约十至二三万年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远古社会由原始人群阶段进入母系氏族社会 。现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中期主要人类化石和文化遗存有:陕西大荔人、山西襄汾丁村人、山西阳高许家窑人、广东曲江马坝人、贵州桐梓人、湖北长阳人、北京周口店新洞人,以及辽宁喀左鸽子洞等文化遗存 。
旧石器时代晚期重要的人类化石和文化遗存有:山西朔县峙峪人、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辽宁建平人、广西柳江人,以及宁夏灵武水洞沟、河南安阳小南海、河北阳原虎头梁等文化遗存 。山顶洞人使用的劳动工具中有骨针,装饰品有钻孔的小石珠、砾石和青鱼上眼骨等,这说明山顶洞人开始掌握了钻孔技术,因而很可能使用了比前人进步的石制工具 。山顶洞人除在居住地区附近采集和渔猎外,活动范围又有所扩大 。他们获取的食物中有海蚶,这说明山顶洞人的足迹已达渤海湾一带,与大自然的斗争能力有所提高 。
原始人群阶段过渡为母系氏族社会,是在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推动下完成的 。血缘内婚制向氏族外婚制的转化是社会性质变革的关键因素 。原始人的血缘家族,经过几代繁衍之后,由于人口不断增加,引起食物来源匮乏,生活受到影响,因而必然分裂出新的血缘家族 。新的血缘家族依然施行内部的血缘婚 。内婚制虽然能保持原始人群的相对稳定,但婚配的男女之间血缘关系太近,致使繁育的后代易患先天性疾病,或体质不良,智力低下,与自然界抗衡的能力因而减弱 。诚如《左传》所言: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内婚制在人类历史上延续的时间甚长,这正是原始人群阶段生产力发展缓慢的症结所在 。
内婚制对人类进化的危害极大,其严重后果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血缘家族的分裂,不断产生新的血缘家族 。这些血缘家族之间仍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各血缘家族的男女之间也难免发生婚配现象 。人们逐渐发现,各血缘家族之间男女通婚所生子女,无论在体能和智力上多优于同一血缘家族男女婚配所生子女 。人们终于觉悟到,婚配男女的血缘关系越远,生育的子女越强健 。由于传统观念强大的影响,内婚制向族外婚的转变是十分缓慢的 。开始,只排除血缘最近的同胞兄弟姊妹间的婚配,以后又排除血缘较近的旁系兄弟姊妹间的婚配 。最后,血缘家族内的男女,不论是否同辈皆禁止婚配 。这样,一个内部不能婚配的血缘亲属集团——氏族便产生了 。
族外婚,就是一个氏族的一群兄弟和另一个氏族的一群姊妹之间的交互群婚 。男子外婚到另一氏族,死后埋在本氏族的公共墓地里 。这种婚姻关系虽然还不稳固,但毕竟使氏族明显有别于过去的血缘家族 。在这种群婚的形态下,子女仍然是只能确认生母而不能确认生父,氏族成员的世系也只能根据母系的血统来决定 。同一始母祖生下的若干后代,便形成为一个氏族 。母系血统是维系氏族存在的纽带 。氏族扩大之后,再分离开来,另建立新氏族 。彼此通婚的氏族则组成部落 。古代的风俗中仍残留母系氏族社会初期的族外群婚痕迹 。这种群婚多是以野合形式进行的 。《周礼·地官司徒下》: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贵州通志》卷七:花苗每岁孟春,会男女于野,谓之跳月 。择平壤地为月场,鲜花艳装男吹芦笙,女振响铃,旋跃歌舞,谑浪终日,暮挈所私以归,比晓乃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