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实力强劲的南明势力却被清军轻易击破?

在清兵攻入北京,顺治军临天下之后,在南方曾相继出现几个残明政权,历史上统称为"南明".明朝在崇祯自缢后尚且有很强的实力,可为什么连偏安的局面都没能维持呢?
一,福王朱由崧,神宗孙,南明弘光帝 , 谥号孝简皇帝 ,庙号明安宗(公元1644年6月至公元1645年6月)
崇祯十三年 , 李自成攻破洛阳 , 福恭王朱常洵被杀 。北京沦陷后 , 朱由崧逃往南京 , 被凤阳总督马士英会同江北四总兵高杰、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用尽各种手段 , 不顾多数大臣的强烈反对 , 强行拥立了昏庸无能的福王,号监国 , 后称帝,年号弘光 。福王本是一个只知享乐的典型的公子哥,曾自撰槛联"万事无如杯在手,一生几见月当头"他即位伊始就大肆选美,而朝政又为热衷全力的马士英,阮大铖所把持,将主战的正直大臣,如史可法排挤出朝廷.这一切都标志着这个江南小朝廷不可能有所作为 , 不可能担当起中兴的重任 。
顺治二年(1645)五月 , 清军在多铎统帅下攻破扬州,史可法,黄得功捐躯,很快兵临南京 , 之后多铎和平接受南京 , 勋贵保国公朱国弼、忻城伯赵之龙、魏国公徐允爵、焦梦熊等 , 文臣王铎、蔡奕琛、李沾、钱谦益等30余人 , 出迎于郊 , 高举舆图册籍 , 冒雨跪在泥泞的道路两边 。这些从前满口终义的可耻之臣终于都做了亡国奴.冯梦龙因此在《中兴实录》中发出了这样的追问:“举天下科甲 , 千百之众 , 而殉难才二十人 , 其可怪也 。” 那个朱由崧逃到安徽芜湖被俘 , 被清军押赴北京处死 。
就这样第一个,也是最有可能(拥有淮河下游和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 , 掌握着五十万大军)中兴大明的政权在一帮宵小的内讧和主降的破坏下消散了.
二,潞王朱常淓数日监国( 公元1645年6月)
潞王几乎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他比较贤明,当初史可法等人曾想拥立他,但被马士英抢先一步.南京被攻破后,在杭州监国,这只是在<明史.张国维传>提过一笔"南都覆逾月,潞王监国于杭州,不数日出降"他出降的唯一条件是----勿伤黎民.
三,鲁王朱以海太祖十世孙,监国(公元1645年8月至公元1655年)
鲁王政权建立后 , 控制浙东绍兴、宁波、温州、台州等地 , 拥有浙中义师及原明总兵方国安、王之仁部 , 且凭借钱塘江天险 , 曾汇兵合攻杭州 。可是由于该政权同与它同时存在的隆武政权互相攻伐,不能一致抗清,而最终被清军各个击破!其内斗的结果就是---六月不战而溃 , 朱以海出海至舟山 。清军迅速平定浙东 , 鲁王大臣张国维、朱大典、孙嘉绩、王之仁等先后死 , 方国安、马士英、阮大铖等降清 。鲁王政权建立不到一年即告灭亡 。
在国家倾覆之时尚且不能团结一致,灭亡岂不必然?
四,唐王朱聿键,太祖九世孙,南明隆武帝,谥号襄帝(公元1645年8月至公元1646年10月)
崇祯九年 , 朱聿键率军倡义勤王 , 却被勒令回国 , 废为庶人 , 幽之凤阳 , 改封其弟朱聿镆为唐王 。崇祯十四年 , 李自成攻陷南阳 , 朱聿镆遇害 。崇祯十七年 , 北京沦陷 , 福王朱由崧立于南京 , 释放了朱聿键 。顺治二年(1645)五月 , 南京被清军攻破 , 朱聿键行至杭州 , 南安伯郑芝龙(郑成功之父)等人拥立他为监国 , 立政权于福州 , 年号隆武 。这个政权也是有一定实力的,可是掌握大权的郑芝龙却因为有大片土地而不愿打仗,一味推延.顺治三年七月 , 清军攻下浙东浙南 , 即挥师南下 。郑芝龙暗中向清军请降 , 撤兵到安平镇 。福建门户敞开 , 清军长驱直入 。隆武帝和曾皇后被清兵所俘并遇害处是在福建长汀 , 当时准备前往江西赣州支援杨廷麟 , 万元吉的赣南抗清斗争 , 隆武政权灭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