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谦做出的成就有哪些他在教育上的主张是什么( 三 )


教育主张
1891年(光绪十七年),王先谦任城南书院山长 。1894年,又转任岳麓书院山长 。此后,主讲岳麓书院达10年之久 。
王先谦主讲岳麓书院期间,正是清末维新思潮兴起,书院改革呼声日高的时期 。作为岳麓书院的最后一任山长,王先谦既为书院教育制度及其课程的改革作出了一定贡献,也对维新思想和西学的传播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
反对空谈 提倡实学
王先谦曾指出:“中国学人大病,在一空字 。理学兴,则舍程朱而趋陆王,以程朱务实也;汉学兴,则诋汉而尊宋,以汉学苦人也;新学兴,又斥西而守中,以西学尤繁重也 。”他进一步指出,“日本维新,从制造入;中国求新,从议论入 。所务在名,所图在利,言满天下,而无实以继之,则仍然一空,终古,罔济而已 。”他本人以科举进仕,又多次任考官,遵制以八股取士,自己又爱好八股文,但他并不主张生徒埋头八股制文 。1898年他曾作《科举论》,认为八股时文已经“决裂横溃,其体已不能自立”,他主张废除八股考试,让士人“啬其精神,优其日力,多读有用之书” 。即使在西太后下令废除新政,恢复旧制时,他也坚持认为八股“体实已灭裂”,“章句所用,而庸庸者因之束书不观,人才消耗,半由于此” 。他鼓励生徒不为功名所累,应趋重实学,多读有用之书 。由于他的引导,岳麓书院生徒中涌现出大批在古籍校勘、注释和研究方面卓有成果的国学大师 。
学以致用
王先谦注重于考据学,但并不是把学生局限在故纸堆里,而是提倡学以致用 。他本人非常忧时忧国,也勉励学生以救国为己任 。甲午战争后,他在发给生徒的手谕中列举了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指出:“为士子者,若不争自振奋,多读有用之书,相与讲明切磋,储为国器,出则疏庸贻笑,无以劢相国家;处则迂腐不堪,无以教子弟” 。他认为:“士子读书,期于致用 。近日文人,往往拘牵帖括,罕能留意时务” 。他认为上海《时务报》 “为目前不可不看之书”,为了使学生“开广见闻”,启发志意”,他特意让书院订购了六份《时务报》,“每二斋共阅一份”,“随时派人分送”,让学生“或翻阅抄誊,或略观大意” 。由此可见他启发学生“期于致用”,“留意时务”的苦心 。
为了学以致用,王先谦主张对书院课程进行改革 。他认为:“中国风气未开,才能未显,故外人声光化电之学,皆宜加意讲求 。”因此,他主张书院课程“自群经、国文外,历史、舆地、算学、图画,中西共者也;各国语言文字,函宜通者也” 。在时务学堂的带动下,王先谦在岳麓书院也进行了一些课程改革 。当时湖南著名维新派人士皮锡瑞在1897年九月的日记中记载:“岳麓师课已改,不用时文,课经史兼算学 。”十一月的日记中又记载:“岳麓书院改章后,别造房屋二间,仿西学式教算学、方言 。”《湘报》41号也报道,岳麓书院“以经义、治事分门,提倡新学”,“添设算学、译学” 。这些都为古老的千年书院注入了新鲜空气,也为以后书院改为学堂奠定了基础 。
反对新学
维新运动中,面对新学思潮,王先谦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反对派,甚而还是湖南新政的积极参与者之一 。他积极投资举办近代工矿企业,也参与南学会的活动 。同时,他还是时务学堂的创设人之一 。他与蒋德钩、熊希龄等首倡“添设时务学堂之议”,并亲自建议聘梁启超来湘任中文总教习 。熊希龄被任命为时务学堂总理后,王先谦还致函予以支持,并表示,“先谦断无置身局外之想 。有须先谦到场者,随时示知可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