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著名诗人:薛道衡的生平事迹简介

薛道衡(540~609年),字玄卿,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县)人 。隋朝大臣,著名诗人 。
六岁而孤,专精好学 。历仕北齐、北周 。隋朝建立后,任内史侍郎,加开府仪同三司 。隋炀帝时,出为番州刺史,改任司隶大夫 。大业五年,逼令自尽,时年七十,天下冤之 。有集七十卷,他和卢思道齐名,在隋代诗人中艺术成就最高 。
著有文集七十卷行于世,至今已佚,仅存《薛司隶集》一卷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录诗二十余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录存其文 八篇 。事迹见《隋书》、《北史》本传 。
薛道衡生于东魏孝静帝兴和二年(540年),卒于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字玄卿,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县)人 。历仕北齐、北周、隋朝,与李德林、卢思道齐名,为当时文坛领袖 。
薛道衡出身官僚家庭,六岁时父母双亡,成为孤儿 。但他专精好学,13岁时,读《春秋左氏传》,有感于子产相郑之功,作《国侨赞》一篇,辞藻华美,世时人称为奇才 。由此以文才召世 。北齐时,薛道衡待诏文林馆,兼主客郎,负责接待、应对北周及陈的使者,与当时文坛才子李德林、卢思道等常相过从 。
北齐亡,周武帝用薛道衡为御史二命士,薛道衡自以为不受重用,便弃官归乡里 。后来又入仕途为州主簿,不久又为司禄上土 。
杨坚作相时,薛道衡效力于大将军梁睿府下,参与平定王谦之乱 。后又从征突厥,还朝后,被任命为内史舍人,仕途上开始有起色 。当时薛道衡还兼任聘陈主使,多次往还江东,对陈朝的腐败情况了解很深,所以多次上奏隋文帝,要求对陈"责以称藩",也就是不承认陈朝和隋对等,实有灭陈、统一南方之意 。
隋文帝开皇八年( 588年),薛道衡被任命为淮南道行台吏部郎,随从晋王杨广、宰相高颎出兵伐陈,专掌文翰 。隋师临江,高颖问薛道衡:"此番举兵,能否克定江东,请君言之 。"道衡回答说:"凡论大事成败,先须以至理断之 。《禹贡》所载九州,本是王者封域,南北分裂已久,战争不息,否终斯泰,以运数言之,其必克一世;有德者倡,无德者亡 。自古兴亡,皆由此道 。我隋主上躬履恭俭,忧势庶政,陈叔宝峻字雕墙,酣酒荒色 。其必克二也;为国立体在于用人,陈重用小人,命将非才,其必克三也;陈甲土不过十万,西至巫峡,东至沧海,分之则势悬而力弱,聚之则守此而失彼,其必克四也 。"高颖听完之后,忻然叹服,说:"君言成败,事理分明,吾今豁然矣 。本以才学相期,不意筹略乃尔!"从这里可以看出,薛道衡对当时的局势分析得极有见地,表明他是一个有政治才能的人 。
在隋文帝时,薛道衡倍受信任,担任机要职务多年,当时名臣如高颖、杨素等,都很敬重他 。因而他的名声大振,一时无双 。皇太子及诸王都争相与之结交,引以为荣 。这对薛道衡来说本来应该是值得荣耀的事,然而,他却因此得罪晋王杨广而罹祸 。
薛道衡曾与晋王杨广一起伐陈,杨广对薛道衡的文才极其爱慕 。隋文帝时,有一次,薛道衡被人弹劾在朝中结党,被除名,处以流放岭南 。当时晋王杨广正坐镇扬州,听说这件事后,就秘密派人到长安通知薛道衡,让他取道扬州到岭南,等他到了扬州,就上奏皇帝,把他留在扬州幕府中 。但薛道衡讨厌杨广的为人,就没有走扬州路,而走了江陵道 。
杨广即位后,薛道衡从地方上回到京师 。当时的隋炀帝对薛道衡尚有一丝爱慕之心,本打算委以秘书监显职,但薛道衡不识时务,写了一篇《高祖文皇帝颂》奏上 。薛道衡高估了皇帝的心胸,最要命是高估了自己的分量 。隋炀帝看了以后,大怒,对大臣苏威说:"道衡至美先朝,此《鱼藻》之义也 。" 。《鱼藻》是《诗经》中的一篇,据《诗序》讲,此诗通过歌颂周武王而讥刺周幽王 。薛道衡是否有此意不得而知,但隋炀帝猜忌心很强,他岂能容忍别人把自己和周幽王联系在一起,由此便产生了杀害薛道衡之心 。